也谈青年批评家、艺术家的困境

标签:
时评文化艺术 |
彭泽云
然而,青年艺术家自身也面临两方面的困境,即圈子文化所造成的外部发展闭塞的困境与个人生活问题的自我发展困境。中国从古到今,圈子一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社会现象,中国人特别愿意做圈子。圈子文化在中国的主流文化里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一种组织基础。在艺术界也存在这种利益同盟,批评家有自己的圈子,艺术家亦有自己圈子。圈子文化带来了大批有背景的艺术资源寄生者,有的艺术家可能实力并不佳,但其亲属是享有盛誉的大画家,那么这就为其进入圈子提供了不少资源,其作品可以穿梭于各大艺术画展中,也有一批策展人、批评家乐于为其服务。往往一个稳固的圈子很难接纳没有背景的新人,此种现象的产生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多数青年艺术家,他们没有这层关系、背景,进入圈子似乎显得有些困难,如何进入一个裨益于自我发展的圈子是青年艺术家的一个困境。
除此之外,青年艺术家也面临着个人生活问题的困境。现在,画廊对青年艺术家很少采取全权代理和买断的合作方式,毕竟青年艺术家与声名远播的大画家相比,投资回报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中国,画廊与青年艺术家采用最多的合作方式是代销,佣金一般在销售价格的20%至50%之间[3],虽说代销,销量也不是很好,并不能给青年艺术家带来多少生活补贴。有些青年艺术家毕业多年仍然在依靠家里的接济继续艺术创作,有的青年艺术家为了生计创作一些功利性绘画或者按顾客的要求重复“复制”自己作品,而影响到完全出自灵感的高质量作品的数量,也有些青年艺术家通过白天在外面兼职(做绘画培训类的工作)来维持生计,只有晚上才能在自己租的小公寓里进行创作。我走访过上海青年雕塑艺术家周天应、青年油画家王小双,以及武汉青年油画家刘小沨等,其中周天应曾经调侃道:“我们白天为了赚生活费埋头于工作叫生存,晚上回到住所做自己喜欢的雕塑、画自己喜欢的画才叫生活”。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不如“青年艺术家”这个词那样显得光鲜,青年艺术家们年龄大多数在三十岁上下,他们生活在大都市里,每月除了面对房租、生活费、油画材料费各种开销外,他们为了自己艺术之路的发展,还需腾出一笔开支来举办画展,现在确实有很多征稿的展览,但这些征集并不担负来回运费。再者,他们也面临买房买车结婚等个人现实问题。此种个人生活的现实问题亦困扰青年艺术家,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那些大拍卖公司拍卖的天价艺术品似乎能给他们带来一丝丝美好的憧憬,但现实的问题无疑又在慢慢吞噬青年艺术家追逐艺术梦想的激情,所以,他们带着时而迷茫时而困惑的矛盾心理跌跌撞撞地在艺术之路上求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困境,青年艺术家们还需坚持自己的初衷,不要被浮躁之气所裹挟,去做一些急功近利之事。同时,社会也要集聚相关资源与优势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与空间,在积极借鉴西方优秀的艺术制度的同时,也该构思一个良性的不干预艺术发展的艺术赞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