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需要升华
陈源初
艺术家的价值,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这个语言方式所产生的最终的视觉效果,是否为别的语言方式做不到的,也就是相对的唯一性;光有视觉唯一性还不够,这种语言方式产生的视觉效果还必须是有精神魅力的,或者是有思想层次的。能创造这样一种语言方式的话,就是一个非常杰出的艺术家。但是语言方式不等于媒介手段。不能说因为用了装置、行为就是前卫的。国内的当代艺术更多的还是处在西方艺术1970年代初的水准。大家已经学会了把所有的手段用在一个作品里面,作品里面既有装置又有表演,又有video,又有照片,同时布置在一个房间里,这在西方叫“总体艺术”,大家对手段的使用现在都学会了,甚至像美院的实验艺术系的学生都会做。但是二战以后西方重新使用了形象,这个形象更多是一个符号学的隐喻,形象之间的符号关系又构成一个文本。激浪派以后一个主要的语言方式就是“形象的符号学文本”概念,这种方式国内还没有开始做,目前也没有看到有其他新的方式产生。但现在西方艺术家中特别有创新的,其实也没有几个人,更多的可能还是“总体艺术”,把以前所有用过的各种手段集成在一起,但是任何一个集成方式里面的单项方式都是以前曾经出现过的,还没有出现一个完全新的单一方式。题材不等于精神议题,多媒体手段也不代表语言方式。从创作来说,大家现在只是把一个题材“多媒体化”。在当代艺术创作里面,题材应该转化为下一个精神议题。现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缺乏这个转换。艺术不是关注题材本身,而是这个题材里面包含了某种比如说哲学、宗教议题。当代艺术不在于是否用了多媒体。现在往往是把题材当做议题,把手段当成语言方式。很多批评家缺乏一个跨学科的视野。美术科班出身的,对先锋文学、先锋电影、先锋音乐并不了解。无论是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也好,还是作为当代批评家,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一个当代艺术家如果还没看过几部先锋电影,还没看过几部先锋文学,那能算一个先锋艺术家吗?肯定不能算。目前美院毕业的大部分画家,对先锋文学、电影、音乐这三门知识基本上不太了解,不要说学生不了解,老师也不太了解,尤其对影像叙事的理论素养还是不够。西方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形象的符号学文本阶段,实际上艺术就变成一个跨学科的泛语言方式。艺术创作里面引进了语言学、符号学、文本叙事、精神分析等等这些理论视野,只是知道美术史,但是不了解语言学、符号学、文本、精神分析,不能解读今天的艺术作品。波普艺术以后,很多艺术作品其实都是反映消费社会的,若我们对鲍德里亚、居伊?德波这些消费社会批判的理论不了解,都存在一个知识结构的转型问题。现代艺术是从抽象绘画开始的,主张不要用形象,不要有文学性,直接就是关于色彩和线条本身的实验,或者画面图像结构的实验。但是到了波普艺术以后,重新开始在艺术作品中召回形象,这个时候形象已经不是一个原来印象派之前的形象的含义,比如说印象派之前形象是一个写实主义的含义,印象派之后有些形象是超写实主义或表现主义。二战以后对形象的重新使用,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超现实主义,也不是比较主观化的表现主义,而是把形象看作是某一个符号的隐喻,从语言学说,就是一个能指,形象之间建立一个语义关系,这个关系又构成一个文本。二战前后艺术的转型是什么?现代主义阶段,艺术是康德意义上的纯粹艺术;二战以后,实际上从纯粹形式转向纯粹的理论议题。一个作品其实代表一个理论议题。但这个理论不是用抽象概念来讨论并呈现的,它是用形象来呈现的。这个形象不是现实主义的形象,也不是超现实主义的形象,而是一个符号学的或精神分析的形象。到了当代艺术的阶段,对于艺术家的知识训练,实际上有一部分已经超出了美术学院的训练范围,它涉及到的训练方法,实际上是文学的、哲学的跨学科方法,是属于文学和哲学的一个交叉学科的概念。这部分课程可能在西方的美术学院里面也很难教。所以,当代艺术的训练已经不完全是美术学院这个载体所能承担的。批评家主要肯定艺术作品中开拓性的因素;为艺术家提供一些知识视野。今天这个时代,艺术家肯定不是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绘画技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只凭本能画出一批作品就可以了。今天的艺术家也需要一些理论知识的训练,或者要有思想的阅读训练。今天信息这么多吗,艺术家自己是不可能从头摸索的,理论家除了做评论之外,也是一个职业读书人,他不可能替代艺术家读书,但可以启发艺术家,让艺术家少走弯路。一般的观念,认为好像批评家说出来的东西都应该是准确无误,是客观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批评就是一己之见,甚至偏见,但有些一己之见可能是伟大的偏见,这个偏见里也许隐藏着非常有创造性的内容。艺术家的创造是在不完美的作品中有开创性的因素;批评家的创造则是在偏见中有洞见之明。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