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的欺骗性
陈源初
中国国内以书画为主的中国艺术品突然直线上升,从原来多年的沉寂到火爆市场,其超速度的发展令人诧异,现在人们已经明智地看出这是非理性的恶炒。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年交易超过300亿元,中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1000多万人。然而,这种不健康的极速飙升的后遗症逐渐显现。以前说涨就涨,现在说跌就跌、令藏家/炒家叫苦不迭。在拍卖场上一些表现生猛的内地买家,由于缺乏艺术修养与鉴赏知识,变成盲目的斗富,常在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会上报出不应有的天价。许多投机者还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尤其是一批当代书画家,甚至亲身参与了对自己作品的炒作。有的企业家花了几千万元购入了一批字画,每张价格在20万元至50万元不等,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再投入市场自然无人问津,他就像在“击鼓传花”游戏里拿到花的最后一个人,传不出去,他就被套住了。美国有国际金融影响力《福布斯》双周刊4月7日就中国当代艺术品的黑幕刊登一篇名为《灌进去,倒出来》的文章,尖锐地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批量生产画作,拍卖行与艺术家和交易商合作抬高价格,艺术家还花钱买好评、搞展览来抬高名气。假如被这样炒卖的是垃圾股票的话,那所有这些活动都会被扣上操纵市场的罪名。但在艺术圈里,这就是正常的买卖。有没有法律禁止画家竞标自己的作品以营造需求氛围呢?没有。打造一位当红艺术家就像是“白痴的游戏”。首先让评论家给他写文章,然后组织展览介绍他的作品(这些当然都是要付钱的),接下来把作品拿去拍卖,可以自己出高价把它买回来,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公众定个价格榜样。当然,如果有其他人参与竞标的话就更好了。国内外在艺术品市场这些游戏并不新鲜。苏富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等都会担保最低售价。不过中国的操作者显然在西方的做法之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虽然中国的艺术品价格在节节攀升,但这种情况能持续下去吗?许多圈内人表示,艺术品的价格还是会继续上涨的。与此同时国内外市场上许多 “天价”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流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当代艺术品这个被国际资本吹起来的巨大泡沫已开始破裂。艺术品有赝品,中国的收藏队伍鱼龙混杂,也有投资者与投机者并存的良莠不齐的现象。艺术品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产品,因此除了真伪外,还要懂得鉴赏其艺术价值。但现状是多数人在审美情趣、鉴赏眼光方面不具备艺术品经营能力,只是把它当股票炒作来赚钱。中国艺术品市场真正需要盘整的是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思想,艺术品投资者应该抱着长期投资的观念。在艺术品市场,投资和投机不一样。关心的并不是一年、半年会产生多少效益,而是十年、数十年后的效益,艺术品的“艺术水平是硬道理”,公认的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大师级的艺术精品和代表作,只会升不会跌,即使现在,其价格还在稳步上升。
国际上西方艺术品市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和理性,西方绘画大师的精品和代表作占据着价位顶端。对于中国艺术品来说,选择中国书画的大师级精品作为重点来投资与收藏的策略是明智与符合艺术品市场规律之举,因为中国书画属于艺术含量最高的纯艺术品,公认的古代大家如宋徽宗、“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清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家”、赵之谦、虚谷、吴昌硕等人,和近现代大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黄胄以及吴冠中等人的代表作和精品(不是常见的应酬之作),代表了中国艺术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风格流派的最高水准,这些作品的数量固定,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市场需求度会越来越高,其价位必然会不断攀升,但攀升的幅度,要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相吻合,不能向房地产和股票一样的恶炒。近期内大师级精品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的逆势而升,说明国内市场正在向健康的方向转化。中国艺术品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运作还不成熟规范。确定中国艺术品和文物的市场经济价值,应以名、真、稀、精、美为原则,特别是稀有度,也就是艺术品的存世量非常关键,应当是当时(古代)就珍稀、艺术和经济价值高的东西,现在就更加珍稀,更具有文物、艺术和经济价值,反之古代就是大路货,在当时的产量就不小,经济价值就不高,即使流传到现在也没有很高的文物和经济价值,炒作成“天价”,也总有一天会破裂。艺术品市场适当的宣传与炒作是必要的,因为它属于是高档的精神文化奢侈品,不是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必需品。但炒作过了头,或炒错了方向,就会出现巨大的泡沫,就有商业欺诈之嫌。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富裕起来的人群的文化艺术修养的逐渐提高,真正懂艺术有知识与文化修养的中产阶级收藏群体的形成与成熟,中国文物政策法规的调整,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完全由中国人说了算的时代,相信不会太远。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公众和艺术投资人在艺术知识的掌握上与专业艺术圈有一个“时间差”。艺术圈不认为是前卫的东西,社会公众和新贵阶层这几年刚刚开始觉得很前卫;艺术圈不认为国际双年展是很重要的学术标志,社会公众和艺术投资人才刚刚开始对威尼斯双年展产生敬仰。这就为各种“伪前卫艺术”、“伪当代艺术”和夸大自己艺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艺术群体预留了欺世盗名的空间。以北京798等艺术区为代表的当代艺术,不断地将艺术创造变成一种符号生产的个人产业。从网络、杂志、艺术史、民间艺术、卡通漫画、影视剧照,甚至从医学、生物学、军事武器书上寻找一个个现成的图像,然后抄袭西方艺术的语言方式,将别人或集体发明的图像修改成自己的符号,通过资本和市场炒作变成“知名符号”,只要这个“知名符号”出现在画布上就很好卖。然后在艺术市场上做价格。利用国内的新收藏家不太懂艺术,让他们以为这是原创的前卫艺术。完成了这一轮资本和名声的原始积累后,再利用资本盖更大的工作室,请助手帮自己做作品,参加各种国内外展览和买各种学术杂志版面学术包装,利用新收藏家和国内不了解国外情况,夸大自己在国外展览的重大影响。在搞定国内市场后,进一步打开欧洲、美国、亚洲的艺术市场。这就是当代艺术资本化之后的“大腕”文化,这描述起来太像冯小刚的电影《大腕》。行外人也许不信,当代艺术圈实际上的商业游戏和“大腕”做派比冯小刚电影更牛。这种在中国发生的有点邪恶的艺术市场模式,不应该善意保护,只有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才能够真正促进中国艺术继续前行。
新富豪们的钱来得太快太多,刚开始热爱艺术又不太懂艺术,但个性很强只凭个人感觉决定,他们中不少人也去过欧美,知道一些欧美现代艺术和拍卖的价格。他们因此觉得中国新艺术的拍卖价格也应该跟欧美接轨,他们愿意用钱在拍卖会上来推动中国的新文化形象和国际地位。但这种很纯真又不惜一掷千金的民族主义情怀会被艺术炒作集团敏锐地发现,并被利用来牟取暴利。刚入场的艺术投机商,他们大多从国画、股市和金融领域转战而来。在国画拍卖领域,不少国画买家因为明清、民国时期的“假画”太多,比如齐白石、张大千等在拍卖会上出现大量假画,很多买家深受其害,纷纷转向当代油画拍卖,因为当代油画“至少没有假画”。然而,当代油画没有“假画”固然是事实,但却是“烂画”太多而且价格贵得离谱。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油画全世界的买家如云,无论是国内各大拍卖行,还是在纽约苏富比、香港的佳士得,一片热闹。但真正的欧美买家几乎没有,基本上是中国人在全世界跑来跑去,纽约苏富比拍卖会场坐的很多是北京上海飞过去的中国人,而像希克这种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买家从没碰过“天价作品”。艺术炒作集团的策略是跑到纽约、香港的国际著名拍卖行去“天价做局”,手法跟在内地拍卖行“做局”如出一辙,但更具欺骗性。买家会认为苏富比拍卖会总不会有诈,实际上想错了。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曾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得7536万港币(约660多万英镑);张晓刚的《生生息息的爱》以7906万港元成交,成为最大的明星艺术家,张晓刚《血缘:大家庭3号》落槌价4740万港币(约415万英镑)。西方的庄家手里有货,买断了几个画家两年内的所有作品,价钱应该每人不超过100万美元。然后这家基金会就开始在二级市场上大幅度拉升这些艺术家的价格。按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整个经济规模来看,好像过亿是迟早的。然而,时隔一年,不久前的6月25日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拍卖中,张晓刚的作品《同志》最终仅以43万3千英镑成交;5天后,伦敦佳士得战后和当代艺术拍卖,曾梵志2005年作品《无题》以将近23万英镑拍出。虽然作品的尺寸和时代不一样,但同一画家的作品在一年之内差价的巨大依然让人惊叹。是什么让中国当代艺术价格一落千丈?业内人士透露,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当代艺术界存在的“做局”“假拍”等炒作行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