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告中国书画界的“张绍城们”

(2012-12-22 16:07:02)
标签:

文化艺术

杂谈

注:前广州画院院长张绍城先生认为“画院是一个专业团队,它的目的就是参加全国美展。”如此的认为实在是中国书画界的莫大悲哀!!!希望中国美术界的、幸运的“张绍城们”在讲话时,尽最大限度地动一下脑!!!

任何热爱艺术的人可以参加美展,也可以不参加美展。唯一的明确:若有人(机构)将参加美展作为目的,其只能是美其名曰、徒有其名的、所谓的艺术家而已!!!
 
中国“各界”向来不缺乏貌似深刻、实则经不住推敲的所谓“热点”。如果说“画院的目的是参加全国美展”,那么全国美展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以前的三篇文章包含了自己的部分看法,重录如下:
 
画院之大与大师之大
——写在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际
刘晓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朝的“诗豪”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这样写。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老先生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两位贤达的意思都很明了——和尚比庙重要。
 
在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际,我想到了画院之大与大师之大。不吐不快!何妨说说!
 
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是197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画创作组,后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那时规模小但画家大——画院小得可怜却拥有真正的大画家。李可染、黄胄、叶浅予、蔡若虹、刘海粟、吴作人、石鲁、张仃、蒋兆和、关山月、王雪涛……真可谓群星闪耀。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画院越来越大,真正的大画家却逐渐凋零已至于绝迹了。根据相关报道:“中国国家画院在去年(2010年)8月成立了国、油、版、雕、书法篆刻、美术研究、公共艺术和青年等八个专业院,同时在近一年的时间内,经过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在全国范围内以专聘结合的方式,打破年龄、专业等各种界限,凝聚了各专业最著名的艺术家,组成了一支近300人的专家队伍,这无疑是目前国内最有成就和影响、覆盖面最广的大家阵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类机构的变化是正常的。如何来变?其需要管理者和参与者慎重考虑:对艺术家而言,靠作品来说话的宗旨在21世纪仍不过时。艺术创作要遵循自身的规律,艺术可以偶尔与政治、经济重合,但其绝大多数时候仍要限制在艺术的世界里。否则,请不要自称艺术,从业者也不要自称艺术家。真的这样会不会让世人笑掉大牙?的确,每个人谁也不是活在真空里,需要吃饭,需要更好地吃饭。当艺术家不靠艺术来吃饭,而是靠艺术以外来吃饭时就真得荒唐甚至可怕了!我常想:以前的大艺术家只说名字就让人们肃然起敬。(书者写过《著名画家齐白石很罗嗦》一文)现在的所谓大艺术家在名字前加了无数眩目的头衔、著名等修饰性的词语,人们却不感兴趣。为什么?艺术家自身出了问题。道理很简单,艺术家有证明自身艺术成就、令人心服的作品吗?如果没有,即使一个人的作品可以卖再多MONEY又能说明什么呢?可能因为这个人(所谓的艺术家)的价值(职位等)而非作品的价值!!
 
泱泱大国必须具备泱泱之风,泱泱之风来自(学养)泱泱之士。气魄宏大者方有泱泱之谓,气魄宏大因内在而非表象。中国的艺术界需要泱泱之风,艺术作品中需要传递出泱泱之风。当内在的气魄宏大者、(学养)泱泱之士难以寻觅时,泱泱之风还会存在吗?
 
在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际,我想到了画院之大与大师之大。略吐即可!停笔作罢!
 
刘晓林:我看全国美展的权威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 21:31  艺超网

全国美展

  有不少的人说全国美展是时下中国最权威的艺术展览,我不以为然。为什么?先来看一下符合、具备什么特征、条件的事物(包括人)才能称之为权威。权是可以明确的存在,即权力、权势等。换言,其拥有在社会上的较高“位置”。威是不可明确的存在,是否具有威与某一事物的“位置”高低、表象是没有必然联系的。简而言之,权威的最明显的两个特征:1、足够大的影响力。2、足够强的信服力。权威的存在,此两点缺一不可。

  全国美展怎么样呢?拥有足够大的影响力还是足够强的信服力?即使拥有了足够大的影响力却没有足够强的信服力,这样的事物(展览)能称之为权威展览么?全国美展至今已经举办了10届,其声势越来越大,参与其中的爱好者、艺术工作者越来越多;令人遗憾的是其发展至今几乎没有更加有利发现艺术人才、呈现艺术精品的根本措施出现!(自第7届美展开始了分展区、承办方自筹资金等算是不用经过大脑就可以自己知道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如此的改进不值得大肆宣扬称道!)

  具体来说,我认为时下的全国美展不具权威性的原因如下:

  1、评选标准非常模糊。

  事物的属性(优劣好坏等)是由判断事物的标准来确定的。如果没有了事物的标准却得出了事物的属性,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举例说明:若以软度为标准,鸡蛋当是石头的大哥;反之,鸡蛋则是石头的小弟。而在现实中,在全国美展的作品评选中偏偏出现了让人摸不着南北的情况。不管以什么做标准,石头永远是鸡蛋的大哥或鸡蛋永远是石头的大哥!管它谢赫几法,管它传统创新,管它风格形式,评委才不管!最好的办法便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评委大多数按照个人的直观感受来判断,按照自己的爱好来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判。评委的水平暂不做评。)于是在不知评选标准为何物的情况下出现了令评委们极其尴尬的一幕:最终的评选结果让身经百战、可能满腹经纶、可能极具智慧的评委们自己都犯晕了,某某作品怎么能够得了金奖、银奖呢?裁判都晕了,被裁判的人不晕的可能性一定是鸭蛋(零)的近邻。

  作为全国性的大型展览来说理应制定自己相对明确的标准才是,否则将不仅是全国美展本身、评委们被世人耻笑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有可能会断送一部分真正具有艺术才华的人的前途!

  2、评选整体有失公正。

  在评选标准模糊不清的前提下,评选怎么能够做到公正呢?不可否认,在近几届的全国美展评选中的评选程序上相对合理、严谨了。层层选拔、层层评选,就整体来说看似公正。其实呢?未必。全国有多少优秀的艺术家在最基层、中间层、最高层就被有缘有故、稀里糊涂被“硬砍”下去呢?(全国还存不存在“黄秋园”现象呢?一定存在。上过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四川刘伯骏先生至今也不是美协会员!不知道是艺术成就达不到全国美协的高要求不能被入选参展,还是老先生不愿介入全国美展中。山东临沂的一艺术成就颇高的老先先生直到去世的前一年,在96岁时才进入美协的组织中。)

  就全国美协的整个评选程序来看似乎公正,但每个程序内部存在的不公正,最终的公正只能是表面的公正。谁出钱谁受益,承办全国美展(包括评选过程中的各展区)的地方相应的评委会多些,会拉帮结派更容易些,争取入选得奖的名额更多些。这里面的确也包含了“公正”,只是为了发展个人私心的公正、投入回报比的情理的公正,绝不是为了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公心的公正、作品好才能决定是否入选的道理的公正。

  3、全国美展究竟是谁的美展?

  全国美展是不是理应包括老、中、青艺术家?时下的全国美展与全国青年美展有什么不同呢?当然名称的不同是有的。

  时下的全国美展变成了中青年艺术家的“竞技场  ”、“鲤鱼跳龙门”的“投机场”。

  本来自己明明画山水好些,为了入选得奖便画了“主题人物”;本来自己明明擅长画小画,为了引起评委的“刮目”、“眩目”、“瞠目”便画起了丈二、丈六,如果允许的话,我想有人可能会画足够的大画把中国美术馆的整个1号圆厅都占满。在全国美展用的作品中已经几乎看不到70岁以上老艺术家们的精彩之作了!握全国美展“生死权”的非常官员之官员组合体们难道有为青年艺术家让路的考虑吗?如果有,这个问题也容易解决!提前向老艺术家们声明一下:你们的作品可以得金奖银奖,但不能给你们发奖金,更不能与中青年艺术家的得奖名额相冲突。我想对于真正以艺术为生命的一部分老艺术家来说,他们会“造反”,会“鸣冤”吗?

  时下的全国美展在很多方面是不具权威性的,原因我于文中有的没提到,有的已提到没深入。总之,我的意思已经明确:全国美展并非全国喜好、从事美术的工作者们的美展,它明明是非官方组织举办评选的却因种种原因恍惚异化为官方组织举办评选的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美术展览而已!它离权威至少还隔着不少的邻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注:本文重点探讨艺术优劣的标准问题,没有仅限于或书画、或歌舞等具体的艺术种类。基于此,有些问题没有展开。
 
论艺术标准
刘晓林
 
(一)引言

艺术有标准吗?艺术需要标准吗?当艺术有了标准后,艺术还能称之为艺术吗?当艺术失去标准后,艺术还能称之为艺术吗?标准的存在是否会促进制了艺术的更好发展?标准的存在是否限制了艺术的更好发展?对艺术而言,标准要明确还是要模糊?标准的存在是一成不变还是也要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关于标准

什么是标准?它是衡量事物属性的准则与规范。换言,当我们判定某一事物的优劣时,当我们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区分时都是由当时我们所采用的标准来进行判断的。同样的事物,如果我们采用不同的标准则此事物会出现不同的属性、会归入不同的范畴。比如,你我以硬度大小作为标准来比较金刚石与海绵时,金刚石自然是不争的第一。反之,海绵为大。你我以雄浑博大做为标准来看李可染与傅抱石两位先生的作品,前者当胜。若把标准定为洒脱飘逸来衡量呢?傅抱石先生定会称雄。如果以大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做判,油画与国画同属绘画的大家庭;而以具体的画种作论,油画与国画又是不同的独立者。若此诸般,如果标准泛泛了,我们人类与植物也有进入同一属性的可能(都是物体)。
 
宇宙间万物的存在,没有什么可以摆脱“一”(共性)与“二”(差异性),而标准的存在即是为共性与差异性服务的。标准从何而来?其源泉理应是主观与客观。事实上呢?多来源于人类的主观,或者说来源于人类在对客观反复感受、经历的基础之上,从而最终形成了仍然具有主观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也就是人类自身主观认识的不同最终会导致所形成标准的不同,于是1000个人心目中绝对不可能仅存在一种“美神”。正是这种与客观相关联、与主观不可分的“学浅、见狭、识不足”使得他人眼中独一无二的绝世珍宝,到了你我眼中则成了不屑一顾的不过尔尔。

 
(三)艺术标准存在的客观性

正如标准的存在是为宇宙间万物共性与差异性服务一样,艺术的标准是为了艺术的不同门类及其优劣的区分而存在的。当艺术没有了标准,艺术将会变的异常混乱:雕塑也可以叫做绘画,抽象也可以叫做写实,大师的作品与小师的作品没有了区别,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也没有了划分的必要……我的认为:艺术标准的存在是客观的,是不以你我意志为转移的。这之如宇宙间因为有了标准的存在才有了不同的物种,否则只有混沌而不见光明。
 
如同我在“关于标准”中所述,艺术标准也是因人而起,因认识而起。自然,这样便使得艺术标准在客观存在的前提下蕴涵着一种不可确定性!鉴于阐述所需,我想在下面的文字中主要就艺术标准中优劣的问题做为主我阐述的主体。其等价便是在艺术上的好坏区分是否有标准可依?是否有公认的标准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没有了标准还谈何艺术的优劣?还谈什么关于不同艺术层面艺术家的划分?
 

(四)艺术标准的模糊性

通过上述我们会发现艺术标准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对于艺术这一充分调动、挖掘、展现了人类主观情感、认识、抉择的以非理性为主同时又融合汇聚了理性因素在内的“综合活动”而言,在其标准的界定上是存在模糊性的。
 
什么是优秀的艺术?优秀的艺术需要具备的条件很多。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雕塑、书画、音乐、文学、舞蹈、戏曲诸如此类的艺术其标准哪能相同呢?“艺术原本是人类思想情感的造型化,换句话,艺术是需要借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的,或说时代的思想与感情的,古人所谓心声心影即是。----艺术假使不借这些形体以为寄存思感之具,则人类的思维将不能借造型艺术以表现,或说所谓造型艺术将不成为造型艺术!”(林风眠先生语)人类思想情感(对宇宙、人生、艺术等的经历、感悟)的不同势必会导致艺术这一“借形寄情”虚实双具的特殊物体的不同。在根本上来说艺术标准的模糊性来源于宇宙万物的差异性存在,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甚至困惑终生的。

(五)艺术标准的恒久性

是否我们能因艺术标准模糊性的存在而否定其恒久性,或者说否定其统一性的存在呢?我认为不能。究竟什么才可以称之恒久性?恒久性(的实体或抽象的特征等)是构成某一物体(包括大到宇宙,小到点)的要素,如果要素消失或发生的转变则此物体已然不是此物体。艺术也是如此!比如中西绘画的区分:诚然对于优秀的绘画而言,只要能充分表达创作者的情感且创作者对“物体”的描摹刻画能够做到主客的和谐相融,在此基础上使得观赏的人能从中得到或慰藉、或激荡、或认同、或联想、或忏悔、或明志……如此这般,足矣!我们又何必去限制创作者在绘画手段上(原料、工具、技巧、方法)采取的不同呢?东西艺术完全可以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但有一点必须要明确,中西方绘画的根本区别是存在的,否则还要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这不同的名称干什么?
 
我认为在艺术标准的恒久性上,整体的“平衡”是永远不能略去的!构图、层次、色彩……即使你我在局部上有无数的“不平衡”,一定最终达到“平衡”才是。“平衡”生而万物存,艺术同样因平衡而得以绵延。我认为在艺术标准的恒久性上,“传神达情”是永远不能略去的!否则艺术便没有了生命,无法“传神达情”的艺术已然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此外,有一点我还可以公开:任何被命名的艺术(雕塑、书画、音乐、文学、舞蹈、戏曲)中的杰出者,都要靠其内在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方能流传!!!而各类艺术中基本技法的存在是使得艺术能够称之为艺术的最低要求。

(六)东西方艺术的异同

东西方民族在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生活地域、人文环境、审美取向、逻辑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东西方艺术存在的差异成为了一种必然存在。尽管“异”的存在不可避免,而“同”的存在更是自然而然:人类创造了人类的艺术。
 
有人认为西方艺术趋向“写实”,东方艺术趋向“写意”、有人认为西方艺术趋向“抽象”,东方艺术趋向“具象”;略一查看,你我就会发现上述两者是矛盾的!但静心而想,又会觉得不无道理。事实上呢?中国的易学讲“象”与“数”,“象”与“数”大致等价与广大与精微。“象”与“数”的并存使得万物(包括艺术)呈现了无穷魅力。对于艺术(艺术家)的高低而言,东西方的“大师艺术”是可以呢喃对话、是可以同行并列的!他们的艺术和他们的人生无不是“写实”与“写意”、“抽象”与“具象”相融的产物。

(七)结束语

艺术上标准的存在不仅是客观所导致,更是你我的主观所需。艺术的存在与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准则的,艺术绝不可能是仅限于非理性而不顾理性的。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不好的艺术?在宇宙的冥冥中是有大致标准的。像西湖的美,它究竟有多美?不好说。它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西子的美呢?你我仍不能明确,但如此的描述已然做到了在大多数人的心灵中产生了共鸣与默认。同时,任何人想对艺术这本属于随人类情绪变化而流动的情感产物做一极其明确的标准也是枉然的。因为艺术之所以繁衍不断,让你我赏心悦目,与艺术标准的模糊性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关系。如同人生,不能明确时乐趣便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