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琴生先生诞辰100周年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戏曲论坛 |
出生:1913年,农历癸丑年
逝世:2006年10月22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初一日,18时
王琴生,男,京剧老生。北京人。
本是富有学养的票友,自幼酷爱京剧,13岁时边读书边学戏。初学铜锤花脸,后改习老生。从师德少如、刘砚亭、张连福、宋继亭等。1936年拜谭小培为师,正式下海,悉心钻研谭派艺术,同时又拜丁永利,习武功。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过《宝莲灯》、《汾河湾》、《打渔杀家》、《御碑亭》、《法门寺》、《红鬃烈马》、《四郎探母》、《抗金兵》;与尚小云合演过《游龙戏凤》、《桑园会》;与荀慧生合演过《汾河湾》等。亦经常与筱翠花、金少山、李多奎、马富禄等合作演出,深得各界好评。1952年加入梅兰芳剧团,任当家老生,与梅兰芳合作生旦戏,随梅赴东北、华北、华南等地演出。同年参加苏北实验京剧团,后随团并入江苏省京剧团,担任主演。1960年任该团副团长。1963年与周云亮、梁慧超、蒋慕萍、王正堃、沈小梅等赴沪公演于天蟾舞台,深受观众欢迎。1964年在现代戏《耕耘初记》中为董金凤配演老校长。由他主演的现代戏《血泪仇》、《琵琶泪》均获江苏省汇演一等奖。在改编的传统剧目《八义图》中亦有出色表演。20世纪80年代起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江苏省京剧团王新侬等均受其教益。
他嗓音圆润,戏路宽广,擅演剧目有《空城计》、《桑园会》、《大叹二》、《八大锤》、《四郎探母》、《打棍出箱》、《打渔杀家》、《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捉放曹》,有时还能串演《五台山》等一些花脸戏。
王琴生须生造诣极高,而且通周易、晓音律、会中医、擅书法,多才多艺,享誉梨园。他晚年从事艺术教学和理论总结,对谭派传承和梅兰芳体系的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子王少生。
晚年还为京剧培养下一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亲传他的徒孙朱丁奇老谭派技法,也北上传授过北京戏校的穆宇等,这些学生都曾受过王老先生的实授和亲传。
他曾任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江苏省政协文化组副组长等职务。退休后仍积极从事京剧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任江苏省老年京剧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和南京海内外同胞京昆爱好者联谊会名誉会长。
2006年在北京参加纪念师兄谭富英100周年活动过程中去世,享年94岁。
活动年表
本月中,黄桂秋与王琴生、俞振飞、高盛麟、芙蓉草、梁一鸣、李金鸿等演于黄金戏院,并邀杨宝忠操琴。此次打泡戏是“黄三出”,即《春秋配》、《别宫祭江》、《苏三起解》。特别是与高盛麟合作首演《庐城侠侣》连演连满,电台还进行了实况转播。
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演于人民剧场。
演出剧目
《龙凤呈祥》(王幼童饰前赵云,孙岳饰刘备,冯志孝饰乔玄,曹世才饰乔福,李金泉饰国太,萧英翔饰孙权,郭韵和饰贾化,杨荣环饰孙尚香,李万春饰后赵云,叶少兰饰周瑜,王琴生饰鲁肃,袁世海饰张飞,吴富友饰诸葛亮)
10月下旬,江苏省京剧院一团在天蟾舞台演出《宝烛记》等。主演有沈小梅、杨小卿、赵云鹤、王琴生等。
由《戏曲论丛》杂志社主办、由王金璐、陈永玲领衔在天津一宫举行为期十天的京剧演出,参加的演员还有王琴生、叶盛长、费玉策等。演出剧目有《长坂坡·汉津口》、《连环套》、《翠屏山》、《八蜡庙》、《战宛城》、《打樱桃》、《小上坟》等。
《新周刊》“粉墨春秋榜”颁奖典礼暨大型纪录片《粉墨春秋》发布会举办在上海浦东金贸中心举办。
在这场融合了国粹艺术精神与现代时尚气质的派对上,主办方共颁布了粉墨春秋榜之梨园至尊大奖、国粹传承大奖、荣誉国宝大奖、传统推动大奖与未来之星大奖共5个奖项。
谭元寿世家捧走了粉墨春秋榜之梨园至尊大奖。著名程派青衣张火丁和《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共同获得粉墨春秋榜之国粹传承大奖。102岁的著名票友钱培荣、101岁的京剧界“活辞典”张古愚、96岁的著名坤伶皇后新艳秋、93岁的著名老生王琴生当之无愧地获得粉墨春秋榜之荣誉国宝大奖。
为了向这些见证着中国京剧发展的大师们致敬,大型纪录片《粉墨春秋》也在现场接受了这些京剧大师的指教。《粉墨春秋》是国内首部反映京剧艺术的大型纪录片,由著名导演张元任总监制。本片通过大量采访和资料考证展现了自徽班进京以来京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本片于2004年4月调研成熟后开拍,历时8个月,走访了10多个城市,采访了近130个人。被访者年龄绝大部分在75岁以上,最高年龄达102岁,充分体现了本片的拍摄价值和历史厚重感。片中纪事历史跨度近200年,不仅仅是对京剧艺术的单纯探讨,更立足于深度展现时代变迁中人民的生活状态。张元称,希望这部纪录片的播放能够让年轻的观众喜欢上京剧。
《新周刊》粉墨春秋榜获奖名单
粉墨春秋榜之梨园至尊大奖:谭元寿
粉墨春秋榜之国粹传承大奖:张火丁,童祥苓
粉墨春秋榜之荣誉国宝大奖:钱培荣,张古愚,王琴生,新艳秋
粉墨春秋榜之传统推动大奖:刘曾复,黄宗江,管仲连
粉墨春秋榜之未来之星大奖:熊明霞,金喜全,安平
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名宿王琴生、刘曾复、欧阳中石、杜近芳、叶少兰、孙毓敏、杨春霞、刘子蔚和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和全国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的师生代表共200多人在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人的陪同下汇聚在谭鑫培大师的墓前,举行了隆重的祭扫仪式。
此次修复工程由北京市文物局和门头沟文化管理委员会施工,在原墓址对谭鑫培的陵墓进行了精心修葺,历经5个月完成。修葺后的陵墓站地约500平方米,四周建有围墙,穿过写着“国剧宗师”四个大字的石门就可以瞻仰到高台上耸立的墓碑和坟冢。墓碑的背面是由京剧前辈王琴生、刘曾复等撰写的碑文,记述了墓主人的四大功德。记述1915年由戒台寺赠地建墓经过的原墓碑和界石也陈列在墓区中。由王琴生书写的梁启超诗句:“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铭刻在陵园石门的两侧。
祭扫仪式由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主持,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赴朝和市文化局、门头沟区政府的负责同志出席了祭扫仪式。蔡赴朝同志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发表了讲话,称谭鑫培不愧为祖国戏曲艺术的泰山北斗;一代宗师,他的功德与业绩将永垂史册;京剧演员于魁智、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和谭门弟子的代表王平都在致辞中对谭鑫培大师在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谭鑫培大师的曾孙谭元寿也在祭扫仪式上致辞,感念党中央几代领导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尊重和对谭家的关切与爱护。
逝世:2006年10月22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初一日,18时
王琴生,男,京剧老生。北京人。
本是富有学养的票友,自幼酷爱京剧,13岁时边读书边学戏。初学铜锤花脸,后改习老生。从师德少如、刘砚亭、张连福、宋继亭等。1936年拜谭小培为师,正式下海,悉心钻研谭派艺术,同时又拜丁永利,习武功。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过《宝莲灯》、《汾河湾》、《打渔杀家》、《御碑亭》、《法门寺》、《红鬃烈马》、《四郎探母》、《抗金兵》;与尚小云合演过《游龙戏凤》、《桑园会》;与荀慧生合演过《汾河湾》等。亦经常与筱翠花、金少山、李多奎、马富禄等合作演出,深得各界好评。1952年加入梅兰芳剧团,任当家老生,与梅兰芳合作生旦戏,随梅赴东北、华北、华南等地演出。同年参加苏北实验京剧团,后随团并入江苏省京剧团,担任主演。1960年任该团副团长。1963年与周云亮、梁慧超、蒋慕萍、王正堃、沈小梅等赴沪公演于天蟾舞台,深受观众欢迎。1964年在现代戏《耕耘初记》中为董金凤配演老校长。由他主演的现代戏《血泪仇》、《琵琶泪》均获江苏省汇演一等奖。在改编的传统剧目《八义图》中亦有出色表演。20世纪80年代起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江苏省京剧团王新侬等均受其教益。
他嗓音圆润,戏路宽广,擅演剧目有《空城计》、《桑园会》、《大叹二》、《八大锤》、《四郎探母》、《打棍出箱》、《打渔杀家》、《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捉放曹》,有时还能串演《五台山》等一些花脸戏。
王琴生须生造诣极高,而且通周易、晓音律、会中医、擅书法,多才多艺,享誉梨园。他晚年从事艺术教学和理论总结,对谭派传承和梅兰芳体系的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子王少生。
晚年还为京剧培养下一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亲传他的徒孙朱丁奇老谭派技法,也北上传授过北京戏校的穆宇等,这些学生都曾受过王老先生的实授和亲传。
他曾任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江苏省政协文化组副组长等职务。退休后仍积极从事京剧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任江苏省老年京剧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和南京海内外同胞京昆爱好者联谊会名誉会长。
2006年在北京参加纪念师兄谭富英100周年活动过程中去世,享年94岁。
活动年表
本月中,黄桂秋与王琴生、俞振飞、高盛麟、芙蓉草、梁一鸣、李金鸿等演于黄金戏院,并邀杨宝忠操琴。此次打泡戏是“黄三出”,即《春秋配》、《别宫祭江》、《苏三起解》。特别是与高盛麟合作首演《庐城侠侣》连演连满,电台还进行了实况转播。
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演于人民剧场。
演出剧目
《龙凤呈祥》(王幼童饰前赵云,孙岳饰刘备,冯志孝饰乔玄,曹世才饰乔福,李金泉饰国太,萧英翔饰孙权,郭韵和饰贾化,杨荣环饰孙尚香,李万春饰后赵云,叶少兰饰周瑜,王琴生饰鲁肃,袁世海饰张飞,吴富友饰诸葛亮)
10月下旬,江苏省京剧院一团在天蟾舞台演出《宝烛记》等。主演有沈小梅、杨小卿、赵云鹤、王琴生等。
由《戏曲论丛》杂志社主办、由王金璐、陈永玲领衔在天津一宫举行为期十天的京剧演出,参加的演员还有王琴生、叶盛长、费玉策等。演出剧目有《长坂坡·汉津口》、《连环套》、《翠屏山》、《八蜡庙》、《战宛城》、《打樱桃》、《小上坟》等。
《新周刊》“粉墨春秋榜”颁奖典礼暨大型纪录片《粉墨春秋》发布会举办在上海浦东金贸中心举办。
在这场融合了国粹艺术精神与现代时尚气质的派对上,主办方共颁布了粉墨春秋榜之梨园至尊大奖、国粹传承大奖、荣誉国宝大奖、传统推动大奖与未来之星大奖共5个奖项。
谭元寿世家捧走了粉墨春秋榜之梨园至尊大奖。著名程派青衣张火丁和《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共同获得粉墨春秋榜之国粹传承大奖。102岁的著名票友钱培荣、101岁的京剧界“活辞典”张古愚、96岁的著名坤伶皇后新艳秋、93岁的著名老生王琴生当之无愧地获得粉墨春秋榜之荣誉国宝大奖。
为了向这些见证着中国京剧发展的大师们致敬,大型纪录片《粉墨春秋》也在现场接受了这些京剧大师的指教。《粉墨春秋》是国内首部反映京剧艺术的大型纪录片,由著名导演张元任总监制。本片通过大量采访和资料考证展现了自徽班进京以来京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本片于2004年4月调研成熟后开拍,历时8个月,走访了10多个城市,采访了近130个人。被访者年龄绝大部分在75岁以上,最高年龄达102岁,充分体现了本片的拍摄价值和历史厚重感。片中纪事历史跨度近200年,不仅仅是对京剧艺术的单纯探讨,更立足于深度展现时代变迁中人民的生活状态。张元称,希望这部纪录片的播放能够让年轻的观众喜欢上京剧。
《新周刊》粉墨春秋榜获奖名单
粉墨春秋榜之梨园至尊大奖:谭元寿
粉墨春秋榜之国粹传承大奖:张火丁,童祥苓
粉墨春秋榜之荣誉国宝大奖:钱培荣,张古愚,王琴生,新艳秋
粉墨春秋榜之传统推动大奖:刘曾复,黄宗江,管仲连
粉墨春秋榜之未来之星大奖:熊明霞,金喜全,安平
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名宿王琴生、刘曾复、欧阳中石、杜近芳、叶少兰、孙毓敏、杨春霞、刘子蔚和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和全国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的师生代表共200多人在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人的陪同下汇聚在谭鑫培大师的墓前,举行了隆重的祭扫仪式。
此次修复工程由北京市文物局和门头沟文化管理委员会施工,在原墓址对谭鑫培的陵墓进行了精心修葺,历经5个月完成。修葺后的陵墓站地约500平方米,四周建有围墙,穿过写着“国剧宗师”四个大字的石门就可以瞻仰到高台上耸立的墓碑和坟冢。墓碑的背面是由京剧前辈王琴生、刘曾复等撰写的碑文,记述了墓主人的四大功德。记述1915年由戒台寺赠地建墓经过的原墓碑和界石也陈列在墓区中。由王琴生书写的梁启超诗句:“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铭刻在陵园石门的两侧。
祭扫仪式由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主持,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赴朝和市文化局、门头沟区政府的负责同志出席了祭扫仪式。蔡赴朝同志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发表了讲话,称谭鑫培不愧为祖国戏曲艺术的泰山北斗;一代宗师,他的功德与业绩将永垂史册;京剧演员于魁智、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和谭门弟子的代表王平都在致辞中对谭鑫培大师在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谭鑫培大师的曾孙谭元寿也在祭扫仪式上致辞,感念党中央几代领导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尊重和对谭家的关切与爱护。
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江苏省泰州市举行座谈会,纪念梅兰芳返乡演出50周年。
著名京剧艺术家、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在座谈会上表示,梅兰芳先生是中国戏曲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给世界人民都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他的艺术表演,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正义、正气。我们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就是为了唤起、感召今天的艺术工作者认真地学习先贤,研究、继承、领悟他伟大的文艺思想,为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梅兰芳先生之子、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江苏省京剧团原团长、曾与梅兰芳先生同台演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琴生及梅兰芳亲属2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他们回忆了梅兰芳返乡演出时的盛况,对梅兰芳先生的人品、艺德等赞不绝口,一致认为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伟大的改革者、中国京剧文化对外交流的先驱者、人民的艺术家。
本文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