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背景
(2013-11-14 11:33: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理论 |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背景
社会的发展总是推动教育革新的直接动力,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出现和不断受到教育部和各学校的重视,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对于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渴求。研究性学习已经不是教育内部简单调整的需要,而是同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息息相关,对于改变我国传统僵化的课程结构,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经过了理论探索、实验校试点、实验区推广再到全国推广的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有组织的整体性改革;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也有着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的渐进推广的规律,目前在高中已经成为独立的课程,在小学多数还处于实验阶段。
1.国家的发展依赖于创新精神
进入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凸现为人才间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直接依赖于其国民的素质,特别是国民的创新精神,它是国家能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奇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人于1955年向美国学习创新训练,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到76年专利数就达到了世界第一,此后每年的专利数均约占世界专利总数的1/3,截至96年日本的专利数已经是美国的四倍,全世界发明者中,每三人就有一个日本人。正是基于这些专利和发明后的一丝不苟的“创新”,才换来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快速腾飞,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相对日本,我国在前些年在国民的创新教育培养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中国人曾经创造了包括伟大的四大发明在内的灿烂文明,但在近代却少有有影响的发明和创造问世,几十年来诺贝尔奖项的缺失的尴尬就是一个明证。创新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国民素质的下滑和国家竞争力的下降。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在逐年下滑,其中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8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滑至第31位。
国际竞争的残酷性越来越加剧着中国人的危机意识,促使国人开始反思创新缺失的根本原因,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教育。
2.面对创新精神,我国的教育亟待革新
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素质教育,但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知识训练”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长期以来学生“能”的状况并未能得到改变,多数学校重应试训练,轻素质培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活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记忆,轻创新意识培养。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出现了大幅度的萎缩。据《北京晚报》的报道(2001.7.3《中国学生要补创造课》),北师大曾对中国和英国青少年的创造性进行了一项比较调查,这项调查对两国孩子进行了创造性物体应用能力发展趋势、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创造性产品改进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趋势、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趋势、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发展趋势、创造性技术产品能力发展趋势等七个方面的比较,发现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创造力,这是我们研究和观察所有研究对象无一例外的共同点。每个人都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力和独创性”,“假如没有扼杀力量,我们也许能认为每个人都会显示出这种特殊类型的创造力”。面对学生创造力的下滑,教育必须要反思其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自身角色,是正面促进还是由于教育方式的问题,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应试教育的弊病越来越显现出来。一方面,应试教育尽管培养了大量的“高分”人才,使之能够得以进入更高一级学府进行深造,另一方面,以机械记忆和训练为导向的考试,在剥夺了大量的学生再学习机会的同时,也扼杀了更大数量的学生的创造性。依这样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绝对不能适应21世纪建设需要的,教育在时代变革和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急需变革,这种变革的核心将不能仅仅是只在部分教学模式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要在教学理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彻底变更长期以来的仅以传授来获取知识,以训练来获得技能的教育理念,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塑造为一个具备综合素质、竞争力强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应试机器”。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从学生自身着手,首要的就是要改变现有的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有机会在实践得到锻炼和提高。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
和研究性学习相近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卢梭,他认为人天性具有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个时期,倡导探究学习的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和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其后,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为了应工业化时代的社会民主化的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杜威创立了“问题学习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一步;到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的出现,不仅深化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更是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可以说是研究性学习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课改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里的一个世界性课题,以各种形式纳入到各国的课程体系中来。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也开始逐渐进入到我国基础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教育部也组织了多项研究和论证,并最终在2001年将其正式引入到我国的高中教育体系中,并逐年向基础教育的其他年级段推广。在教育部[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不受教材的约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完成者。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和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更加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精神,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强调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生活,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
2001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试行)》首次在课程中增加一门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一门课程板块中,包括四个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从2001年9月起,研究性学习课程连同整个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小学和初中进行试验,同时,全国各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并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研究性学习自此成为一门由国家宏观控制、学校自主开发、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主动探索的必修课。创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价值观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考试制度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创新的关键,同以往的教育革新不同,在实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考试方法和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变革。在教育部2001年6月11日全国基教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就强调“高考必须配合基础教育的改革而改革”,考试内容开始变单纯考查知识为考查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个性表现,变文理分科为文理结合、融会贯通,变单纯考查解题能力为自主设计、创新思维,变封闭的校园文化为关心社会、关心时代、关心世界、关心人类。如下面的一道2001年上海卷政治(文)试题:
|
上海地铁二号线营运初期,曾实行过2元、3元、4元的票价,每天的客流量仅为2、3万人次。后来,单价降至1元、2元和3元,地铁二号线日客流量随即猛增至13、14万人次。 (1)请问上述现象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什么知识? (2)票价下调后在交通高峰时段,地铁又出现乘客拥挤的现象。请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目前教育中最有影响力的指挥棒——考试已经针对我们的课程改革做了一定的调整,开始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考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