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烈教授讲义《谈尊师重道》讲到很多例子,这些例子对一个修学者很有启迪。这里摘录一部分,希望对大有能有所帮助。田光烈在讲义中说,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师,都有他们的道。庄子所谓“盗亦有道”。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为什么要尊师,就因师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这话适用于各行各业。但我们都是佛门弟子,我们所谓的师和道,有特定的意义,与其他行业的师和道不同。为什么不同?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学共同探讨的问题。
尊师是为了重视所传的道,以道给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为我们解决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让我们踏上光明的大道。重要的是个“道”字,所以我们要谈先道。
道的意义很宽,就能、所相对而言,有时指“所”,有时指“能”,有时合“能所”而言道。中国古书上对道字的解释也有众多相似的意义。
就“所”言道,相似于客观规律。《前汉书·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广韵》:“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中有像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大宗师》云:天道有情有信。”凡此皆就“所”而言道。
次就“能”而言。道。台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乘之国。又“引”也,《左传》隐公五年,“诸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又“从”也。《山海经》:“风道北来。”凡此皆就“能”边而言道。佛经中言道,也是如此。
就“所”言道,道就是真理,玄奘法师认为真理就是真如。(参考拙着《玄奘哲学研究》八十一至八十五页),真如之体微妙,所谓“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绝。”
非任何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真如,在人为法身,在法为法界,是诸佛亲证的境内外界。有人认为“它超光速以上的境界,四维时空虚,三维空间实——三维是四维的衍化现象,佛教之祖释迦牟尼领略的一真法界。”便是数学上四维时空以上的世界(《慧学丛书》)四八六页)。这个世界为什么说是“一真世界”呢?因为它是唯一的、真实不虚的客观存在。宏观世界是现成的,不假修为造作的,有佛无佛,“法性常住”,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描绘这种境界。此种境界可叫涅槃、寂灭,皆就“所”边言也。
就“能”边言道,则有“对治”与“导引”等义。应病与药谓之对治。佛法重在对治。
道如何学?一为内因,二为外缘,人因是亲因缘,外缘是增上善知识。《瑜伽师地论》讲种性有二:一为本性住种姓,二为习所成种姓。前者即内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本识中所含的,可以学道成佛的功能(种子)即本有种;后者即外缘是增上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乃产生本识中的新熏种。增上善知识包括师友的教导,经典的钻研,戒律的修持等等。
“德不孤,必有邻”,各种外缘中,从师特别重要,是以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师长弘、师襄、老聃。从师就必得尊师。古人说:“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理”。
佛经中处处谈到学佛必须尊师。《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业。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土正因”。《法华文名》云:“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资(弟子)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先德从师,备尝艰苦,禅宗二祖慧可,原名神光,武牢姬氏子。少通世典长习坟索,出家后,善大小乘,定中见神人指示南询,得参初祖于少林,勤恳血至,莫闻诲励,冬夜侍立,积雪过膝,继而断臂求法。玄奘大师为探五分秘要,九死余生,至印度向戒贤论师求法。历代祖师大德为寻师求道,不惜牺牲一切,见于僧传者,在在皆是。
道因人弘,体道者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凡为师者,应是真善知识(学修并重)。亲近真善知识乃是学道的主要外缘,对真善知识,我们应该五体投地的尊重。《华严》有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头顶礼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辞退南行。”
尊敬善知识(师),不但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祖国故有文化的优良传统。祖国最早的文化主流是儒家。儒家重视礼教,“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别也;师君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这就是旧社会每家神翕上供“天地君亲师位”的根据。供养的神位有五,而师是其中之一。祖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皇帝至高无上称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上》)。举国上下,一切都是“天子”的民。但是老师却是例外,所谓“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则弗臣也。”皇帝不但不能把老师当臣,而且还要拜老师。古有“释奠”之礼(即祭先圣先师的典礼),“天子北面拜”。皇帝如此,一般人对老师更应该尊敬,所谓“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礼记·檀弓上》)。言侍养老师,如侍父母,不可侵犯老师,不能隐瞒私事,随宜奉养,不拘形式。奉养老师至死,还要守三年的心丧。“心丧”者,所谓“身无衰麻之服,而必有哀戚之情也。”司马迁曾经说孔子死后“葬鲁城北泅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史记·孔子世家》)。
弟子尊敬老师,老师亦笃爱弟子。例如孔子:他的弟子颜渊死了,他恸器流涕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道不尊由师不严,师严而后道尊。这里涉及到作师的问题。为人师者,必须有彻骨的悲心,广博纯正的知见,其道乃尊。所以尊师重道的问题,不单是弟子的事,也是老师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