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忍辱波罗蜜

(2025-03-08 22:20:03)
标签:

波罗蜜

佛学

分类: 清心小品
  「忍辱」在《大般若经》中叫做安忍,是安于忍耐。《大品般若经》序品第一云:「菩萨摩诃萨……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如何对治瞋恚,使心安住,亦名忍辱度无极。
  三种忍
  《解深密经》卷四及《成唯识论》卷九,无性的《摄大乘论释》卷七,提到修三种忍:耐怨害忍是以无瞋为性,对怨家及伤害我们的人修忍辱行。是让自己和对方不受伤害,即使受到伤害,也不去反击,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修行。这样看起来似乎自己是吃亏了,事实上,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前面还是有路可走的。这是成熟诸有情之转因。安受苦忍是以精进为性,对一切苦楚困境修忍辱行。这不只是对人,而是对各种各样苦难的情况,例如大风、大雨,大寒、大热等,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还有身体四大不调,处于诸多痛苦的情况下而修忍辱行。这是菩萨成佛之因。谛察法忍是以慧为性,能审谛观察诸法,三性三无性。一切现象都是无自性,都是空,所有的苦受、乐受,乃至不苦不乐的舍受,自性都是空的,这是法忍,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处。
  害忍、苦忍、法忍之中,第一种忍辱是比较容易的,修苦忍及法忍就困难多了。尤其法忍是最重要的,应该随时随地练习,并用它来对治前面两种忍的阻力。因此,在用功修行时,应先耐怨害忍,再观法的无常、无我、空。
  或许有人要问,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我们凡事都忍,忍到最后连自己都没有了,这还能修行吗?
  在中国有一本书,叫《孙子兵法》,其中指出,最上乘的战争谋略,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敌军投降。事实上,高明的武术家,通常是不跟敌人比拳头、比功夫,而是在受攻击时,能毫不费力地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使得双方都不会因此而伤亡。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面对问题处理时,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智慧来处理,以慈悲来化解。
  从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到大乘的许多经典,处处提到忍辱行。所谓忍辱行,就是慈悲与智慧,是积极的,绝非束手就缚,消极的等待着被攻击。
  《大智度论》中提到众生忍及无生法忍。众生忍是于一切的众生,以慈悲心,不起瞋恼,纵使受害,也能不瞋不加报复;而无生法忍是安任于诸法因缘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于非心法的自然现象、生理现象,不起心法的瞋恚、忧愁等烦恼;生忍则是于人对己之恭敬供养,不执着;他人对己之瞋骂、打害、不生瞋恨。而在《菩萨地持经》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思惟解忍,即是法忍。
  经典中谈忍辱
  以下介绍几部经典中有关忍辱的记载:(一)《长阿含经》卷二十一〈战斗品〉云:「我于尔时,修习忍辱,不行卒暴,常亦称赞能忍辱者。若有智之人,欲弘吾道者,当修忍默,勿怀忿诤。」(二)《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云:「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三)《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四)《摄大乘论本》卷二:「又能灭尽忿怒怨雠,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五)《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一不报,二耐,三智,此三次第是三忍自性。不报者是他毁忍自性,耐者是安苦忍自性,智者是观法忍自性。」
  在《优婆塞戒经》卷七,忍可分「世忍」及「出世忍」两类。世忍就是忍饥、忍渴、忍寒、忍热、忍苦、忍乐、忍劳、忍怨。而出世忍,是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修行佛法,一定要付出时间及努力,否则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因此,对佛法的修行,也是从忍开始,能忍难忍、能忍难施、能忍难作,能忍骂詈、能忍挝打、能忍恶口、能忍恶事。
  事实上,在一切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对家庭、事业、学问等,都是需要由忍来成就的。曾经有一个很胖的人来找我,他对自己的体重很苦恼,我劝他打坐、运动、慢跑。过了两个星期之后他来找我说:「师父!我很累,我秤了一下并没瘦多少,我想这跟运动、打坐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应该只要少吃一些就可以了,因为再这样下去,我快要忍不住了!」我说:「我做和尚已有几十年了,我也觉得没多少进步,但是我还得继续做下去,所以我劝你还是忍耐一下,继续运动下去吧!」
  没有忍耐心,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忍辱,是最大的财富,如果当时我不能忍耐的话,今天我也不会成佛了!」在所有的宗教里,唯有佛教徒与佛教徒之间,或佛教徒与其他宗教之间没有战争,原因即是能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