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念佛法门

(2024-12-06 20:10:18)
标签:

佛学

佛教史学

分类: 清心小品
      蔡惠明居士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漫谈念佛法门》,讲了念佛法门的历史流变,文章说,念佛法门最早见于《阿含经》类。作者 文章里说,念佛,就是境内所皈依的无上正觉者的意思。对修持行业来说,用这样一心忆念佛号,明记不忘的法门,就可以达到正念的现前。早在《阿含经》经类中已列有念佛、法、僧、施、戒、天为“六念”(见《阿含经》卷三十三第十二经)或十念(再加方便、安般、身、死四种念,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广演品》之一。经中说,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应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系念佛的十号,或十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佛的十力,四无畏,五分法身等功德,依此修习,除诸乱想,其心正直,得如来法,于如来所生随喜心,观悦安稳,于如来所生随喜心,欢悦安稳,于凶险中,无诸障碍,入法流水,乃至证沙门果,疾得涅槃。经上又说,若人一心念佛而取命终,能离三恶道,得生天上(见《长阿含经》卷五《阇尼沙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力品》)。以上是以这个娑婆世界的教化佛为忆念对象的。以后,忆念对象更扩大到他方世界。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若三昧经》等,以后竺法护又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则译《大阿弥陀经》以及《观无量寿佛经》,于是中国出现了净土崇拜。初时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东晋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尚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信仰一般认为始于道安的弟子慧远,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一百二十三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由刘遗民着文勒石,以明所誓。
      印度净土思想传入中国后,一般以和净土思想结合的持名求生极乐世界的信仰最为流行。这是由于受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品》以念佛法门为修菩萨行速至不退地的方便易行说法的影响。明末智旭在他所着《阿弥陀经解》中说:“执持名号,念念即佛,不劳观想,不劳参究,当下圆明,无久无余,量为直捷”。可以代表净土信仰的看法。中国各宗派的祖师大德一向重视念佛法门,不论天台、贤首、禅、律、密等高僧均有提倡,如天台宗实际创立人智顗撰《五方便念佛门》,说称名往生,观想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性起圆通等五种念佛三昧。另着《净土十疑论》说:“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不净臭秽,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所爱境界,男女等身,深生厌离。若能如此常观不净,YIN欲烦恼,渐渐减少。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二者欣愿行,复有二种:一、先明求生净土,为欲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唐代贤首宗四祖澄观在《华严疏》卷五十六中倡说缘境,摄境唯心,心境俱泯,心境无碍和重重无尽五种念佛法门。贤首宗五祖宗密则在《行愿品别行疏》卷四中说称名、观想、观像、实相四重念佛门。此外,属于净土系的怀感,说有相,无相二种念佛三昧,以念法身佛为无相念佛,念报、化身佛为有相念佛。飞锡提倡通念三世佛法门,说念现在佛,心专注一境;念过去佛,了因果相同;念未来佛,于一切众生起等同想,速成三昧。天台系传灯主张以现前一心无法不具为本,即本此四不可思议之一饮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和自他俱念三种(《生无生论》、《楞严圆通疏》卷五)。后明末智旭特弘其说,认为念自佛在观现前介尔一念之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百界千如,种种性相,自然具足,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测功深力到,得豁破无明,顿入秘藏。念他佛者,以弥陀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或念其相好,或念法门,或念实相,总名念他佛。自他俱念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知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自身之理,此即我心性本具之功德不可思议,而诸佛果中之威力亦不可思议,是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与圆因,称理而映发。(见《灵峰宗论》卷)。清代华严宗学者彭际清着《华严念佛三昧论》,谓念佛法门略有二种:一为普念、一为专念。如《观佛相海》、《佛不思议境界》等经但明自念,《药师琉璃光如来》、《阿闪(门内三人)佛》、《无量寿》等经,特明专念,惟《华严经》明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专亦普,最为圆融。他还标举五义以释全经,即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法门;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最后结论,针对教、禅各系思想设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还是五门入?”他自解答道:“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自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华严教旨,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趋向,未到妙觉,仍分阶次。直到菩萨十地,始络以大愿力,不离念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无量数佛,所住之地,即随所见之佛而分差等。至于一般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满,必待回向极乐,亲承授记,净诸余习,成满愿王,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犹须专一持名、发愿,加以教观重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则全凭一念统摄诸门。从以上历代各家的主张里,可以看出中国所传念佛法门,不论为那一宗派所采用,都是和持名求生净土的思想结合的。这对印度原来的念佛法门说来,也可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发展。
      由于净土宗修行方法的简便,人人都能做到,行住坐卧都可持念,没有繁琐理论和仪式,因此得到广泛传布,绵延不衰。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又和律宗、天台宗、贤首宗等融合,实行禅净双修,“教弘台、贤,行归净土”,律宗如灵芝元照以及近代的弘一律师也都提倡念佛法门,因此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八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十二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创建日本净土宗,他的弟子亲鸾又创净土真宗。中国净土宗还传入朝鲜半岛和越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业报
后一篇:关于三身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