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明延寿禅师小传

(2024-10-11 10:46:03)
标签:

佛教史学

永明延寿禅师

分类: 清心小品
    网上有一篇杨笑天教授写的《永明延寿禅师小传》,在这里摘转部分内容,以帮助大家了解永明延寿的生平贡献,关于永明延寿的记载可以顺着文中开列的书单,作进一步的研究——
     杭州慧日永明院(今净慈寺)延寿禅师,是五代、宋初行化于杭州的中国禅宗法眼宗的著名禅师,又被中国净土宗尊为第六祖,同时,他还留下了等身著作,所以,无论在中国佛教史上还是在佛教思想史上,他都居有重要的一席。
     延寿俗姓王,字冲玄,号抱一子,赐号智觉,钱塘人,入寂于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寿七十二,可推知其生于唐哀帝天佑元年(904)。
     传说他在襁褓之中便表现出过人的天赋:满周岁时,有一次因父母争吵,旁人劝阻不听,便从高榻上奋身坠于地,使父母惊抱之,争吵遂止,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孝顺天性、勇气和聪慧。少年时代,抱负远大,曾慨叹“大丈夫不可坠于凡伦,立身行道,光显宗亲,莫如为学”。遂为儒生,精进习文,昼夜不懈,学问日长,其诗句“江边千里海涛深,蟾蜍彻旦光不沉”为时人所叹服。十六岁向吴越王钱武肃献“讲德诗”、“齐天赋”。
     延寿的少年时代时值五代初期,天下已处于战乱割据状态,不过,中原王朝依然存在,科举制度也未废绝,且唐亡未久,遗风犹在,所以,时人还有通过科举而立身出世、光显宗亲的愿望。而且,吴越边地之人欲参加中原王朝的科举考试,除非天下统一太平,否则难以如愿,说明五代之初世人对天下不久会再度统一太平,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但是,世事的变化不尽人意,直到延寿二十岁时(923),中原王朝虽有更替,但天下仍然不见太平的征兆,而吴越王钱鏐是乘乱世发迹的一方诸侯,虽然深信佛教,但既乏修德之心,又无齐天之志,对少年延寿的才华未表示赏识,所以,延寿在吴越之地“立身行道”的希望也十分渺茫。这样,延寿少年时代以来的“立身行道,光显宗亲”的梦想只有归于破灭。
     延寿自幼信佛,但真正觉悟到人生无常,还是在经历了这个幻灭的警醒之后。传说他从二十岁起开始转而修学佛法,吃素诵经,十分精进,仅用六十天便将六万九千三百余字的《法华经》背诵下来,可见天赋非凡,佛缘深厚。这样一个人才,生于这样一个乱世,理想不能实现,于国于家皆不能有所作为,难怪他要看破红尘。
      不过,他的尘缘尚未了结。二十八岁时曾出仕吴越,为华亭(江苏省松江县,今上海一带)镇将,后为督纳军需之吏。
      彻底斩断尘缘,剃发出家,是在大约三十四、五岁的时候。其时(天福二年,937),雪峰高足翠岩令参(生卒不详)于龙册寺盛弘禅法,他便礼令参为师,出家受具。关于延寿出家的因缘,历史上有一个“盗官钱放生获死罪而出家”的传说,但这个传说有很多可疑的地方(当另文详述)。
      延寿跟随令参出家后,先在龙册寺习禅,非常刻苦。后来省悟到自己修道的因缘还是在自己信仰的出发点——《法华经》上,于是,便去天台山精修法华忏法,时间长达七年之久。通过法华忏的长期修行,不仅确立了净土信仰,而且对法华忏的诸深法门也有了很深的证入,传说他修行中曾九十日入定,乃至有鸟儿在他衣中做巢。法华忏的修行告一段落后,去参谒法眼宗二世天台德韶禅师(891-972),抉择所见。德韶对他深为器重,秘密地授与玄旨(禅宗深奥的宗旨),并预言他“与元帅有缘,他日大兴佛事”。这一段修证的经历不仅是他自己人生中的大事,在佛教史上也是值得书上一笔的事件。因为他日后作为一个禅宗祖师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的第六祖,成为禅净双修的象征性人物,便肇端于此。
     嗣法德韶,成为法眼三世之后不久,大约在后周广顺元年(951)前后,他离开天台,隐遁于雪窦山,“昼诵莲经夜坐禅”(《永明山居诗》)。后来名声远播,四方学侣云集,因而也时常上堂说法。
     北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即皇帝位,废除了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以来的排佛政策(955-960),复兴佛教。这一年,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决定复兴灵隐寺,请延寿主持,于是,他又回到了久别的杭州。
     建隆二年(961)慧日永明院的开山祖师道潜入寂,忠懿王又请延寿继其法席。从此,他便彻底告别了山居隐遁的生活。《山居诗》也从此绝笔
    三度曾经游此地、随缘权顺世间情。登山虽有谢安志、遁迹惭无慧远名。
    翠叠寒枝松未老、景深幽径竹新成。莫言去住关怀抱、云本无心水自清。
     这首诗当是初入永明时写的,诗中表示,自己虽然有终身山栖隐遁的志趣,但内心已经达到了云水无心的境界,可以随顺世间因缘去兴隆佛法了。
     延寿自移锡永明院后,直到入寂为止的十五年间,一直住在那里。
     延寿入寂后,最初塔于大慈山,树碑建亭,后来荒废。至明代,净慈寺僧大壑将其移至净慈寺(永明院于宋代改称净慈寺)东,建塔院。塔于文革中毁,今已重建,笔者于2000年10月访之,状如天台智者大师之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佛教史学
后一篇:佛学与人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