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马祖禅风有着独特的风格,在教理教风及宗风形成诸方面,有诸多建树。这里摘录吕有祥教授《马祖禅风述略》里的部分观点,以期帮助诸友对马祖道风做简洁了解。吕有祥教授在《马祖禅风述略》一文中,论述了马祖在禅宗心本论基础上融会华严宗的理事俱无碍论,进一步凸显“即心即佛”的主体自觉自信,创造性地提出“
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方式。作者认为,马祖禅既继承了菩提达摩以来,特别是惠能、怀让禅的主旨,又融入了佛教其它思想要义,融会创新,开创出新的禅风。马祖禅风主要表现为:在禅宗心本论基础上融会华严宗的理事俱无碍论;进一步凸显“即心即佛”的主体自觉自信;创造性地提出“
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传法方法。作者说,禅宗自名“心宗”,把全部理论认识和修行实践都集中于“心”,为此而形成了“以心为本”的庞大体系。惠能是禅宗心本论体系的奠基者。惠能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法海本《坛经》)“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德异本《坛经》)
“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
法海本《坛经》)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自法性有三世佛,此三身佛从性上生。”(
法海本《坛经》)总之,本心亦即自性,是一切精神境界和物质现象的本源,一切精神境界和物质现象的生灭皆取决于“心行”“思量”。惠能的弟子南岳怀让留下来的法语不多,其根本思想仍是"一切万法,皆従心生"的心本论。马祖道一直接承继了他的先师惠能和怀让的心本论思想。他说“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马祖道一广录》)。同时,马祖道一进一步融会了华严宗的一心本体论和理事相即论。《马祖道一广录》说:“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这里的“教门”,即指华严宗。就本体之心和宇宙万有的关系来看,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心的显现,本质都是心,心是清净无形的,不能独自呈现,它通过有形的万物呈现出来。就万物中的理事关系而言,即理即事、理事无别,理是真如本体,事是现象,理是一,事是多,如同真月与月影、水性与众河之水,虽有一多之别,但无实质之异。但理也好,事也好,都是一心生起的,“皆由一心也”,因此“一心”是万物理事的最终本体。马祖由此认为禅修者发自“一心”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合乎“理”的、合乎佛法的。这种心本论和理事相即论的融合成为马祖禅的理论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