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佛教重要的概念。这里从姚卫群教授《佛教中的“性空”与“识有”观念》一文里摘录共关于性空的论述,希望对诸友理解这一概念有所帮助。姚卫群说,佛教在产生时提出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缘起”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世间事物,特别是人生现象,是由各种要素或条件和合而成的。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出现或成立必定要依靠其他条件(缘),而其他条件的出现或成立也要依靠别的条件,这别的条件也可能就是依靠它的事物或现象。因此,事物可以互为因果,其中没有绝对仅作为因的成分,也没有绝对仅作为果的成分。这种缘起的理论实际上是否定有一个不变的实体,即否定婆罗门教主张的“梵”或“我”一类观念。早期佛教中提出的与“缘起”理论性质类似的还有“五蕴”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或人的作用是由五种成分构成的,即色、受、想、行、识。五蕴理论实际上是在解释人或人的作用时的一种具体化的因缘和合理论。它强调人或人生现象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也是要否定人或人生现象中有一个不变的主体或实在体。早期佛教在讲缘起理论时并不突出地用“空”这一词,而是通过讲缘起来显示所谓“无我”。无我在本质上说也就是一种空的观念,后来的佛教中常常称其为“我空”。但在早期佛教中一般不直接用“我空”一词。
早期佛教中的“空”一词多用在讲“空定”之时。虽然空定也有否定事物实在性的含义,但并未与缘起的观念紧密结合,至少没有像后来的大乘佛教那样明确讲“缘起性空”。《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中的“小空经”和“大空经”论述的“空”都不是直接从缘起或五蕴的角度来讲。如《中阿含经》的“小空经”中说“莫念村想”“莫念人想”“莫念无量识处想”,这实际是要逐步排除虚妄之想,体现了有层次的“空定”。《中阿含经》中的“大空经”提出了内空、外空、内外空这“三空”,是要人们在内、外、内外三方面或三个阶段内进行禅定。这种空也是主要指“空定”。当然,所谓“空定”在本质上还是认为事物不实在,只是论证重点或强调方式与缘起等理论的表述有所不同。缘起是要显示事物无不变实在的体,空定则是要求人们不要执着没有实在性的关于外部事物的观念。
佛教中经常讲的“三法印”是对早期佛教提出的基本理论的一个概括。这里面都包含有空的观念。《杂阿含经》卷第十中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无常自然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无我也就是五蕴或缘起说中要表明的无主体,寂灭则是消除了各种不实观念的境界。这三法印虽然没有直接用“空”一词,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当然,将早期佛教的无常、无我等概念与“空”这一概念直接明确地等同起来在佛教中要晚一些。但这些概念(缘起、无常、无我等)的提出为后来的大乘佛教的空观念的形成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或思想材料。大乘佛教中观派的代表作《中论》卷第四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种将缘起思想直接与空一词联系起来的做法主要是从中观派开始的。中观派讲的缘起空思想不仅比早期佛教中的相关思想明确,而且比早期佛教中的这类思想彻底。如早期佛教中说的五蕴不实在主要是指五蕴作为整体不实在,之所以说其不实在是因为五蕴整体是由诸蕴这些部分构成的,部分可能离散,因而其整体不会永远存在,所以不实在。但构成五蕴的单个蕴(如单独的色、受等)本身是否也是缘起的?这些单独的蕴是否也不实在?这在早期佛教中是不清楚的,并没有明确说明,而《中论》等大乘佛典中的表述相对来说要明确和彻底得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