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法如请医,医不请不可自到,法不请不可自说。很多人认为这是吝法,其实不然。想到请法,必定心生敬畏,这时请法,说法者与听法者方能契机。
一个学生有问题去问老师,与老师直接灌输学生知识,效果是不同的。所以从效果上看,法不请不说,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另外,法请方说,也能显示请法者对法的敬畏。当然,请法者也要当机请法。这说起来可能有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说请法也要当机?如果场合不适合讲法,这时请法,是不适合的。
比如一个人在忙着手头的事情,这时对请教高深的理论,可能就不适合。一个人正在思考什么,正在处理一些头绪复杂的事情,这时去请教问题,显然也不适合。即便得到回答,可能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况且这时如果请法者在理解上遇到问题,再向深一层追问,也是不适合的。
我们读佛经可以发现,佛经上写的每次请法,都契理契机,都是佛陀说完了一段话,而且把一个佛理讲清楚了,这时才有人站出来请法。而且站出来请法的人,往往顺着前面的话题展开,是前面话题的进一步深入,这样请法人的思路很清晰,讲法人的思路也很清晰。总之,说法当机,这个机不只是说说法人对时机的把握,也指请法人对时机的把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