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会真记”之二

(2012-10-12 21:49:07)
标签:

崔莺莺

会真记

西厢记

杂谈

(接上一篇)

Anyway,一夜缠绵,莺莺又芳踪难觅。在为自己的爱情作了一次献祭后,莺莺内心一定激荡着礼教和真爱的冲突。十几日来,她也在努力做回那个尊教守礼的士族大家闺秀。直到,看到张生的“会真诗”三十韵。叹,聪慧淑良如伊,终敌不过荡子才情的陷阱。

 

自此,莺莺和张生夜夜于西厢房缠绵,一月有余。可是,分别的日子还是来到了,他要赴长安考取功名。莺莺“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我愿意相信,张生这一路西行,必也饱尝相思之苦,不逊于莺莺。可数月离别,莺莺反复咀嚼,她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然是男未娶女为嫁,纵然是两情相悦,纵然莺莺暗示家母有意成全,眼前这个男人,也绝口不提婚娶。那些缱绻悱恻,半床幽辉的月夜依旧,袷被微温,啮臂盟心的齿痕犹在。曾经藏了莺莺一整座世界的西厢房,对这个男人,终不过是一场香艳情事,将少女对爱情一生的憧憬化为虚话。

 

数月后张生复归,莺莺似变了个人,“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对莺莺的心意,张生未尝不知,但一边是小儿女情长,另一边是繁华长安的功名,出身卑微如他,在那样的时代,深知美女易得,功名难求。才子现实起来,与市井之徒并无二致。

 

感情元好问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只是针对女子而言的。古往今来,我只见女子为了感情死去活来,活来死去,当年项羽四面楚歌之时,虞姬自刎前,心里最惦念的,竟不是自己的性命,而是此刻项王在做什么,是否睡得安稳。

 

诀别之夜,清风明月不知人间愁苦,却花间亭下一派惨淡空气。莺莺抚琴为张生送行。当初因为感动于眼前这个男人的一往情深和旷世才情,遂以同样美好的盛意来回报,以为可以托付终身,终被见弃。莺莺是柔软的,她没有哭闹,安静的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即使在控诉张生“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愚不敢言”时,也“恭貌怡声”,俯首低眉。

 

她抚的,是他最喜爱的“霓裳羽衣曲”,只弹了几句,便哀音怨乱,曲不成调。莺莺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大悲切,呜咽着投琴而去,到母亲处相拥痛哭一场,不复返回。

 

到此,这不过是个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莺莺缪托终身的遭遇让人同情。可毕竟,她最终还是得以嫁人,幸福与否不得而知,但总是不至于搭上终身。这比后世为情抑郁而终的杜丽娘(纵然后来她暮色还魂,也毕竟死过一次了,何况,还魂这等事,谁敢指望)和茨威格笔下“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可怜女子,要更懂得与现实妥协。可我在想,元稹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她在后来的岁月里,必能时时听到他的讯息,该做何想?心中是否还会起一丝涟漪?

 

特别是,元稹的道德水准比她可想象的要恶劣百倍。他尔后对别人宣称莺莺是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并举商周亡国皆为红颜蛊惑的例子,说自己的德行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如此,竟然博得了个“善补过者”的正面评语。想必元稹自己一定相当得意。只是不知,当曲终人散,繁华落尽,天地一片澄明之时,当他终得独自面对自己的心,是否也会有一丝愧意。

 

回到现实中,莺莺确有其人,又有沉鱼落雁之貌,又知书达理,应该是个理想的贤妻人选。她是元稹的初恋,也算是刻骨铭心,为何元大才子不娶莺莺呢?唐代的门第观念深重,元稹自己出身贫寒,这是他一生奋烈想要改变的境遇,他是绝不会娶莺莺这样小户人家的女子的。在会真记中,元稹故意给莺莺和其母贯以当时的名门大姓,一为崔,一为郑。以示自己非攀权附势之流。这是他自欺欺人的小伎俩,可笑。

 

我讨厌元稹的虚伪薄幸,可我喜欢“会真记”,所谓“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纵然与我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也感得到莺莺的可人儿和可怜,恨不能跑过去拍拍她的肩膀,陪着她一同垂泪,帮着她唾骂一番负心人。

 

“西厢记”,就没那么让我待见,我也懒的看全本,当凄美的悲剧变成团圆的喜剧,真叫大煞风景。

 

何况,喜剧中的歌舞升平,有情人终成眷属,总会误导好人,如林黛玉。这简直是大罪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