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离别八角亭的岁月

回忆录记叙了他们在离别母校到退休前后的人生经历。他们是在阳光里、红旗下成长有文化有社会公德有正义感的一代。
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是“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教育。激情和理想,服从大局和忘我牺牲精神,使他们在身处逆境时,也会以惊人毅力奋勇向前,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回忆文章记述了一中当年三届学子带着激情和理想到农村,到农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劳作和苦楚的农村生活。也讲述了他们返回无锡后,迎来人生经历中又一次接受挑战与各自奋斗的人生故事。
回忆文集中收录的“知青小屋的故事”,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袁坚用细腻的笔触回忆,69年1月滿载着一中学子的船队从无锡启程,经过两天三夜才到达了苏北,再转乘小船驶向一个更偏僻的陌生的村庄。到达与我们城市学生八辈子也沾不到边的地方,然而命运的轨迹却那里停留了数年之久,成为一生难以忘却的梦魇。
一篇“墨水饭”,68届郭锡廉先生用3000字简述了他从农场农工、插队劳作、在苏北一所中学当10年教师,到1988年8月8日调回无锡的经历,然后笔锋一转,娓娓道出从吃粉笔灰的“郭老师”转身成“郭秘书”,再蝶变成专摇笔杆子、吃“墨水饭”的散文作家,成为无锡市作家协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中的著名人士。
85个“故事”是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 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却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搏击风浪的弄潮儿,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这小部分人,在行政部门、学校、国企、中外合资企业等行业中有他们的身影。这与无锡十万知青相比,为数不多的一小部分人中,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名师名医名人名家成功人士,而绝大部分是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默默无闻,然而勤勤恳恳。这些“小人物”以自己的点滴努力和奉献,汇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大潮,以坚毅和才干扛起社会责任,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
“数学老师教英语”一文读来非常有趣,初一丁班濮永年同学在参加1978年高考时外语弃考,成绩0分。却在高考后,成为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现淮阴师院)数学专业学生。1981年毕业,被分配到金湖县一所公社完全中学教数学,但因该校英语老师奇缺,被动员兼一个班的英语课,成了数学老师不务正业教英语。
濮永年回忆在兼任高一年级一个班的英语课期间,正值中央电视台每天放播一集的一档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他利用当年非常稀罕的一台日本生产的彩电,组织学校英语兴趣小组学生按时收看,自己也随学生边看边学,成了该校教数学和英语的双栖老师。
温铭勋的“索道记”,则回忆了他在1994年初,受邀担任惠山索道工程的机电技术顾问。当他面对一大堆全英文版的技术资料时,不畏挑战,与相关部门专家同心协力完成国内江南园林第一条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吊椅式架空客运索道建设,在当年十月一日投入运营。
一篇篇不同风格的文章记录了那段特殊年代中的市一中学生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境遇和心路历程,记录了他们的苦涩与欢乐,在回忆中有反思,在记叙中有着期盼。
如今,这群当年的愤青已经步入古稀之年。《岁月》在回忆往事,在回顾中记录他们一代人的人生痕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民情和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今年的回忆录《岁月》与前一本回忆录《八角红楼的记忆》始发相比,有点寒酸。我曾以“无锡一中八角红楼的红色基因”为题报道了在学前街老学宫斜对面的无锡市教育学会6楼会议室《八角红楼的记忆》的首发。当时有无锡一中校领导、无锡一中校友代表应邀出席,至今可在百度上搜到在中国网、无锡教育网上相关信息。
另外,《岁月》成集之前向作者征集预购时,在朦胧中看少许作者与其身份不相称的举动,让人唏嘘!据悉,最后是由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一些不愿留名的爱心人士齐发力,用大包袱包裹。我认为,这从另一个侧面影射出某些人潜在的一种不闻世事,不顾同窗情谊的病态。(许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