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最著名的宗教石刻造像

(2014-08-26 02:06:21)
标签:

圣墓

三世佛

石雕

泉州

老君

分类: 文都泉州
    泉州素有“宗教胜地”之称。历史上多种宗教汇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遗物,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现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拥有众多的信众和数目可观的寺观教堂,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民间信仰宫庙。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3533c880a6859a4d7c.jpg 
http://bbscache1.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362094cec65c102945.jpg 
老君造像 
     老君岩又称羽仙岩,位于清源山右峰罗山与武山下,以岩刻巨型老君造像而得名。老君名李耳,字老聃,是道教始祖,被尊称为“老子”。石像依岩雕琢,就势造型,高5.1米,宽7.3米,厚7.2米,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神态安详,笑容可掬。整个石像雕工精细,形态生动,须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艺术珍品,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据史书记载,老君岩早在西晋时期就有道教寺观出现,到北宋年间,在罗山脚下建造了北斗殿,武山脚下建造了真君殿,两山之间有元元洞,建筑规模都较恢宏,老君雕像也完成于此时。以后随着年代的推移,寺观因年久失修而坍圮,今已无存,而老君造像仍保留完好,成为我国古代古雕艺术中的瑰宝。 

  罗山、武山虽海拔不高,但林木葱翠,风景宜人,加上巨型的老君造像,人们以一睹为快,当地民谚有“摸到老君鼻,寿高一百二”,故游清源山者无不到此一游。
http://bbscache3.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38243e6755ceee6955.jpg 
http://bbscache2.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3804a77d3e2a572885.jpg 
摩尼教造像
     位于泉州晋江罗山苏内华表山麓的一座元至正五年(1339年)改建的单檐歇山顶石构建筑的正厅后壁,以天然崖壁为后墙的墙中部,有尊浮雕坐莲波斯摩尼佛像,系依花岗岩崖壁(厅后壁)中部浮雕而成。即先在正厅后壁中央雕琢一圆形浅龛,尔后在龛内浮雕一尊盘坐于莲花坛上的摩尼佛像,容貌慈祥,面部圆润,眉脊隆起,双耳垂肩,散发披肩,鬓垂及胸,双手平置于盘腿上,掌心向上。面、身、手三部分巧用俏色雕法,即利用岩石的不同自然色泽构图(面稍青,身呈灰白,手呈淡红),形色自如,出神人化。像高152、宽83厘米,背袱光轮,毫光四射,俗称“摩尼光佛”。这是中国唯一保存至今的明教石雕偶像,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好的石雕摩尼像。1991年2月中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抵草庵摩尼教遗址考察,当专家们看到寺内这尊 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摩尼光佛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员迪安博士激动地向中外记者、学者郑重宣布: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最大发现,最大成就。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394cbce76100469979.jpg 
“三世佛”石雕造像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碧宵岩景区内。1985年10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世佛”是十三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清源山碧宵岩“三世佛”为摩崖浮雕,作长方形石龛,高3米、宽6.5米。“三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中尊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皆为土蕃式样。整座造像布局匀称,雕工精湛,造形优美。 

  “三世佛”造像左侧的元代造像记事石刻碑文中记载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公元老派367年)十月丙午日,岩僧志聪题刻于摩崖记文云:“透碧宵北山第一胜概。至元壬辰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劂后,岁远时艰,弗克茸治。至正丁未二十七月年(公元1367年)秋,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贴穆尔公,分治东广道,出泉南,追忆先伯监郡公遗迹,慨然兴修,再新堂构。山川增辉,岩壑改观”。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暴露于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兴建“三世纪”石雕造像的保护工程,在临崖坡地的原址兴建,于1991年8月竣工。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敞开式阁楼,平面成“品”字形布局,具有泉州古建筑这特色。从崖下仰望。 

  1997年11月,在泉州市召开的“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石刻造像学术研讨”上,与会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中央民族大学、龙门石窟研究所及泉州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关于泉州市清源山藏传佛教三世佛的文物景鉴定书”上一致认为:“清源山碧霄岩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对藏汉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唐吾特。党项)在元代活动有重要学术价值。可以作为一级物,建议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bbscache1.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416e53cebfc9dfafa8.jpg 
婆罗门教造像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厅中展出一尊1934年出土于泉州南校场的婆罗门教(亦称“印度教”)石雕像——毗湿奴像(印度教崇奉的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之一,呈伫立姿,头戴高帽,双目下垂,鼻梁高耸,双耳垂肩,有四只手,各持法器,其中一手作无畏状,上身袒裸,下体似着罗衣(紧身),直立于一半月形的莲座上。通高115厘米。
http://bbscache3.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4311881611680e9f7f.jpg 
http://bbscache3.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436b4a5cf2d518087a.jpg 
岩壁雕释迦瑞像 
      位于泉州清源山左峰半山腰,依岩壁雕凿释迦瑞像一尊,高4米,宽1.5米。像呈立姿,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露肩作无畏手印,其造型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而别具一格。旁刻雕造时间,可知是北宋元祏二年(1087年)的作品,也是福建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艺术佳作之—。
http://bbscache3.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44b2346e0bd4075b27.jpg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4488c94fc40d4c0640.jpg 
刺桐十字架 
欧洲学者早已为“刺桐十字架”糅合着多种艺术特征而感到无比惊奇。这尊长有四个翅膀的天使,她趺坐的姿势、夸张的垂耳、头上的三尖冠和佛教般的脸部轮廓,无不让人感觉到这是中国化的天使!然而,它的构图特征以及宗教思想的表达,又与基督教早期的神龛雕塑有着明显的传统联系。
http://bbscache1.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4690230fd0421505c2.jpg 
http://bbscache3.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4661cb0810625225be.jpg 
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坐落在清源山东南侧,泉州市东门外2公里的伊斯兰教圣墓,因位于灵山脚下,也叫灵山圣墓。墓内安葬着穆罕默德两位弟子的遗体,是世界伊斯兰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据史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遣门徒大贤四人来我国传教,一贤在广州,二贤在扬州,三贤、四贤在泉州,后峡谷人卒葬于灵山,故亦称三贤、四贤墓。墓室呈方形,并排安放着两座石棺,墓顶盖以花岗石,呈圆拱形,雕刻简朴无华。墓地正中建有石亭,以保护圣墓免遭风雨侵蚀。石亭西、北、东三面依山筑成马蹄形环抱回廊,廊内有石碑数块,正中一块为阿拉伯文,记述三贤、四贤事略及泉州穆斯林信徒活动概略,立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其他几块都是汉文,记载历次重修圣墓的事迹。回廊右侧有一块“郑和行香碑”,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此行香祷告而立的记事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圣墓周围,林木葱郁,松柏苍翠,附近安葬着许多石棺,这是古代中外伊斯兰教待墓葬之地。历年前来祭扫膜拜者不绝。墓前右方有一巨石兀立,风吹之则晃动,人称“风动石”,石上刻有“碧玉毬”、“天然机妙”等字样,“玉球风动”成为泉州胜景之一。 
  灵山峰峦起伏,景色秀丽,灵山圣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中外旅游者瞩目的宗教游览胜地。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222/1202221547a1fd69a173a221ec.jpg 
2012-2-22 15:47 上传
下载附件 (15.5 KB)

圣墓前面的空旷地有一盘石,上面兀立着一块巨石,推之能动,俗称“风动石”,文人们则美其名曰“碧玉逑”。这个天造地设的奇观,给圣墓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