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低中年级语文依托文本进行说写训练”结题报告

(2013-03-11 15:15:02)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立项

 小学低中年级语文依托文本进行说写训练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学习语文旨在掌握一种社会交际工具,而工具的掌握重在运用,不在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然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上,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解”,轻“运用”的现象。即注重词句、课文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忽视了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如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忽视了从读中学写。我们也发现,有些说写训练安排不尽人意,主要问题在于:由于人教版教材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组织专题的,造成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地过度关注人文内涵的挖掘。尤其是低年级课文对写话方面没有明确规定的要求,这虽然给了老师很大的自由创造空间。但对于许多教师,尤其是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往往出现设计随意性大,自由发挥多,缺乏教学的理据。表现在:

1、教师选择的时机不准。

2、说写训练内容单调、形式呆板。

3、说写训练点的选择有问题。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让学生凭借这个例子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中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以通过例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入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内涵丰富,各具特色,如能取其精华,用其所长,定会收益颇丰。我们应该改变简单的“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文本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来教,强化语言实践,以多种形式进行有效地说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强语文教学的表达训练意识,创造出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表达训练方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所以选择了低中年级语文依托文本进行说写训练这一课题进行具体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说写训练体系,提供说写训练的优秀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说、写训练,以说写来深掘文本意蕴,活化言语心智,积累内化语言,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获得语言、思维的提高,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3、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改善专业结构,学会反思、合作与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研究要点

1、通读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挖掘每个单元乃至每篇课文中基于语境的说写训练点,形成一个“说写训练”体系,保证说写内容的逻辑性、序列性、主题性,避免训练内容的重复和形式的单一。

2、探索依托文本进行说写训练的有效策略,趋向规范化、科学化、理性化,提高其有效性。

四、研究过程

(一)学习培训,强化研究意识

1、在确定研究的课题后,组织课题组成员较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及不同学段的习作目标,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写话目标;

2、求购《让语文回家》等有关读写结合的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

3、研读《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中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文章,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的资料库。

4、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加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以此,明确说写训练的目标与方向,增强说写训练意识。

(二)精心选择,找准说写训练点

进行说写训练,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说”“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说”“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1、抓关键词语或特色句式进行训练  

《柳树醒了》是一首清丽的小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读来韵味无穷。诗中引用了“()跟( )(  )了,( )着( )着,(  )(  ),(  )了。”的句式,并多处用到“了、呀、哟、啊”等语气助词,让整着诗显得俏皮可爱、情趣盎然。丁芳老师设计这样的练笔:“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小柳树醒了,还有什么也醒了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后,出示春天动物、植物变化的图片并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感受作者恰如其分的表达顺序和语言节奏。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语言特别优美,每个自然段都值得细细品味。第二自然段描写秋天的色彩,读起来特别富有韵味,更值得慢慢细嚼。结构上,它是总分形式,并且围绕“五彩缤纷”来写;修辞方法上,不仅采用了比喻手法,还有拟人手法;句式上,有相同形式,也有不同形式。徐燕华老师结合班级学情,抓住了“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个句式,进行了训练:

请同学们仿照这两句话来写一句比喻句。

“燕子的尾巴像一把把剪刀,剪呀剪呀,剪出了美丽的春天。”

“红红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烧哇烧哇,烤得人们不敢出门。”

学生的仿写富有诗意,不但掌握了这一有意思的句式,也实现了阅读向表达的转化。

2、以课文精彩段落为说写模式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仿写是小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的桥梁。如《槐乡的孩子》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重点描写孩子们火热的劳动场景。其中“爬、削、弯、捡、塞、”等一系列动词,更是把孩子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生动得刻画出来。在引导学生体会准确用词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后,徐燕华老师设计这样的练笔:火热的扫除开始了,······请同学们把大扫除的场景写具体,并用上“爬、弯、提、捡、塞”等动词。

3、利用课文空白进行说写训练  

教材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标点等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空白,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说写的形式把“空白”补出来。如,《画家和牧童》文中第34自然段写围观的人们纷纷夸赞戴嵩画得好,傅芳芳老师在此处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进行说话训练:围观的人还有哪些?他们又会怎样夸赞?

4、以课本插图为说写材料。 

课文中的插图是进行说写的又一好资源。如:《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第三幅图画的是动物们听了猴子的话后欢呼的情景。课文中只是用“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一笔带过,没有具体的描写。于是傅美容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上那些动物的动作、神态,想一想,小动物会怎么做,怎么欢呼?写下来。这样,在把插图变成文字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文本也进行了二次创作,也让文本更加充实了。  

5、利用有悬念的结尾进行说写训练  

很多课文中的结尾都写得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可能。对于这样的地方,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如《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朗志万给孩子们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是,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多数孩子没有经过动手实验就随意回答,只有伊琳娜回家做了实验,结果发现水还是漫出来了。她很生气,质问朗志万:“你为什么要这样哄骗我们小朋友呢?”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傅芳芳老师在课文结尾处进行拓展,以“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把想到的话写下来。这样的课堂练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是对文本意蕴的进一步开拓,从而完满了文本的情感体验。

(三)潜心研究,丰富说写训练方式

 1.造句。造句包括单词造句和连词成句。比如,《小小的船》是一篇优美的韵文,描绘出一幅奇妙的夜景图。这有优美的语言,还有奇特的想象,形象的比喻,如课文中用“小小的船”来比月儿。郑明霞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月儿还像什么?练习用“___像___”来说话。又如,《玲玲的画》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这句话中有两个象声词:叭和哇,这两个象声词使句子更加生动。这种表达方式值得学生学习。因此,傅芳芳老师要求学生说几个象声词,并用象声词造句。

 2.仿写(说)。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比如,《四季》中每节诗歌最后一句分别是“我是春天;我是夏天;我是秋天;我是冬天”。郑明霞老师抓住这个句式,让学生用“___是___”来练习说话。又如,《翠鸟》一文介绍翠鸟的外形时,表达方式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先紧紧抓住它的外形特征——颜色鲜艳入手,然后具体描绘头上、背上、腹部的羽毛。学完第一自然段后,赖丹丹老师让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动物的外形特征,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

3.改写。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同时,又具有含蓄、跳跃的特点。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改写。例如,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后,学生懂得了作者写的是小孩在春天野外玩耍的情景。傅芳芳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说写训练:我们去春游的时候见到油菜花了吗?你还看到些什么东西?你们看到的跟诗中所讲的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结合插图把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4.续写。文章贵在“言尽意远”,但对于小学生尤其低段的小学生来说,由于其阅读经历的限制,并没有完全把握这种写作方式的能力,甚至连完全的阅读都不一定能够完成。而续写既能观察学生的阅读状况,又能写出原作者没有写尽的意。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没有结尾,作者利用空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就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学完课文后,傅美容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进行续写练笔,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青蛙鼓足了勇气,跳出了井口,他看到了                                                ,他说:“             

                                                。”

又如《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张画,以对话形式巧妙地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德。在学完课文之后,丁芳老师设计这样的练笔:

兰兰家还有些什么人呢?他们会怎么说呢?如:姥爷从外面散步回来,看见画,笑眯眯地说:“这胖乎乎的小手为我            !”

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续编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学生在训练中感觉不到你是在教育他,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5. 补写。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借助阅读中的空白,激发儿童的想象思维,引导学生纵向、横向、逆向思维,拓展儿童的生命体验。如《绝招》一文,当学习到小柱子第一次比赛失败后,“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时,赖丹丹老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练笔:

小柱子是如何“暗暗地练”自己的绝招的?

当同学们在操场上狂奔时,小柱子正——————————————

当电视里的孙悟空在叫嚣时,————————————----

······

(四)构建说写训练的教学模式

有效说写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按照有效教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有利于读写沟通、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操作性、引领性的教学基本框架或结构。

经过理论联系实践,对课堂小练笔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初步探索: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课文,找准重点,品味语言

3、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

(五)依托课堂,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脱离了课堂,便也只能是空谈。研究过程中,我们用理念指导课堂,用课堂验证理念。

1、定期举行课题研讨课。抓好备课、上课和评课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活动的有效。

2、鉴于课题组成员均为本校语文骨干教师,学校教研组将本课题作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主题,将课题研究的面扩大到全体语文教师。

3、围绕所研究的课题,课题组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年写一份教学设计,上一节课堂教学研讨课,撰写一份教学案例分析。“三个一”活动有力地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五、研究成效

1、课题组成员努力挖掘每个单元中基于语境的说写训练点,形成了一个“说写训练” 体系,提供说写训练的优秀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研究成果有《说写训练点汇编》、《教学案例分析汇编》及一定数量的教学设计等。

2、多形式的随文说写训练,既给了学生创作自由,又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内化程度得以反馈。这些训练内容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素材积累和习作技巧积累,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的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和创新能力,丰富了词汇,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2012.02三年级的吴思蓥、林源同学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3、通过实验与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杨兰娥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拓展阅读 促进有效古诗教学》、教学随想《相同古诗的不同目标》分别发表于《教学案例》(2012.04)《小学教学设计》(2012.09),2012.10撰写的案例分析《同抓一个点  读写方有效》、2012.12撰写的论文《精心设计  有效练笔》即将在CN刊物发表。傅永芳老师撰写的论文《读写迁移贵在移》在第三届“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并收入汇编(2011.03),论文《依托文本  训练说写》收入学区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汇编(2012.08)。2011.06徐燕华老师撰写的论文《注重口语交际训练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参加仙游县优秀教育论文评选,获二等奖并收入汇编。2011.08傅美容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低年级说话训练》被收入学区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汇编。2011.11丁芳、傅芳芳老师参加仙游县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同年12月这两位老师均被评为仙游县小学“优秀青年教师”。 2012.08陈素群老师的论文《找准训练点  实践有效读写训练》、郑明霞老师的论文《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傅芳芳老师的论文《让农村的孩子也能说会道》均被收入学区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汇编。2012.09傅朝霞老师撰写的论文《架设读写桥梁  让“天堑”变通途》被收入第五届“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优秀论文集汇编。    两年来,本课题组先后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展示了16节观摩研讨课。2011.03傅朝霞老师在仙游县小学第一教研片区语文“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检阅》(第一课时)。2011秋季,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陈世芳、赖丹丹老师分别执教《桂花雨》和《孔子拜师》(第一课时)。2011.12在学区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傅芳芳、傅美容老师执教《清澈的湖水》阅读课完整课教学。2012.05,在仙游县小学第二教研片区语文教学开放日活动中,丁芳等十位老师承担了一至五年级阅读课完整课教学十节。2012.12在学区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暨课题展示活动中,傅芳芳老师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这些课均实践了

课题理念和语文新课标理念“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给语文老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托文本训练说写的模式和经验,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起到了示范、引领和推广的作用,受到观课老师的好评。

 六、存在问题

1、忽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的确,写作是厚积而薄发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平时多读、多记,让语汇在大脑中沉淀,天长日久,积累的东西多了,才能形成一种底蕴,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研究过程中,由于我们对学生的语言积累不够关注,使得学生在说写训练中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2、由于这一课题仅仅研究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学生的说写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离课题研究的目标“使学生获得语言、思维的提高,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还有很大的距离。

 

                                        课题组全体成员

                                          2012.12.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