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概况
2012年9月第一版并于此时第一次印刷,舞蹈生态学开辟了舞蹈研究的新途径和研究视角,此书的原型来自1991年资华均老师撰写的《舞蹈生态学导论》,并由此开启了二十余年科学严谨的学术探索和学科构建之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现在《舞蹈生态学》的初始版本。
著作主题
舞蹈生态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与舞蹈关系的科学。此书明确提出科目的研究范围、性质和任务;确定学科的方法论原则;建立本学科的术语系统和提供可操作的方法,总的来说,是给后来的研究工作者们研究处于自然环境下的舞蹈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工具,书中主要讲述的是如何更好地使用“工具”来使我们的舞蹈研究不仅局限于感情的认识,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当读过此书后,对我们的舞蹈研究该产生以下的影响:
1.研究任何一种自然舞蹈时,都要置于其所外的生态环境中考虑。
2.环境分为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舞蹈的自然形态都是受到环境影响而变成当前形式的。
写作背景——作家与社会环境
作家:
资华筠,是著名的
“资家三姐妹”之一,受家庭书香气息的熏染和不甘于社会上对舞蹈演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资华筠长期坚持自学。1987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当时有很多人劝她选择“舞蹈家评传”之类易出成果的研究课题,但她认为舞蹈学科的本体研究基础理论薄弱,要啃“硬骨头”。她选择了揭示舞蹈民族文化特异性的科研课题“舞蹈生态学”。如今,《舞蹈生态学导论》(合著)出版已10年。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可。
哲学内涵:
它是一个生态学与舞蹈学的交叉学科,但它并非生态学的分支,而是确立舞蹈生态观念,也就是说舞蹈生态学研究的不是作为生态学对象的舞蹈,而是作为舞蹈学对象的生态,舞蹈生态学看重的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核心物与环境的关系。全书贯穿着生态学的理念,。
理论观点: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主要内容
理论内容:
研究原生态舞蹈所处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分为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要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入手,以锡伯族灯官秧歌为例,历时性研究是历史性的,要从古籍,遗迹和遗物等探寻其历史走向。共时性研究是现时性的,可以将新疆锡伯族与东北锡伯族的生态环境进行横向对比,便可得出灯官秧歌只在东北才有的原因。
理论内容的优长:
1.使我们掌握某种原生态舞蹈来源的原因,将原生态舞蹈向表演性舞蹈转化时有理论依据可借鉴,避免了不遵循原生态舞蹈的生态规律,随意发展动作,使舞蹈失去了自己特有的韵味。
2.使舞蹈研究人员有理论工具可借鉴,对任何人文科学来说,适当引进量化统计的方法有助于考察和分析的可操作性,避免陷入主观认识、感情认识的误区。
3.舞蹈生态学研究的原生态舞蹈在中国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舞蹈,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门类,它也是舞蹈学科中的热点内容,这些舞蹈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成为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
理论运用方法:
研究者到原生态舞蹈发源地去亲身感受它的生态环境,生态学强调环境。是因为以下三点。
1.原生态舞蹈的形态变化离不开生态环境。
2.文献与历史书籍中对生态环境的描写只能作为借鉴,因为作者的描述具有主观性,阐述事实时会无意识地加入主观想法。想要了解民族的历史环境必须到当地采访年长的长辈,这里涉及到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这里不作赘述。
3.获取原生态舞蹈动作的方式只有亲自到发源地观看录制,不在特定环境的、别人翻跳的都不算是原生态舞蹈。
阅读价值
本书阐释了舞蹈生态学的意义,提供了舞蹈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详尽地谈了原生态舞蹈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作为舞蹈文化学的研究生,在进行舞蹈研究时,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给我提供了理论工具,使我的研究目的更明确,给我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很有用的研究方法。
建议和反思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有着56个民族和几千年的历史源流,而这些民族中有些民族由于古时战争等因素,导致民族人数少,力量薄弱,为了生存繁衍下去只能认同相邻民族的文化,而这种认同会直接使本民族文化特征淡化甚至消失,从而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或者是由于经济因素,为了申请非遗而盲目编排舞蹈,有些不是原生态的舞蹈,在利益的驱使下,也申请到了非遗项目从而获得经济收入。我等舞蹈工作者看到这个现状是及其痛心的。现在中国走进了和平盛世,很多民族也不再需要传统祭祀等舞蹈来求得生存了,原生态舞蹈伴随着和平年代也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我们要接受原生态舞蹈的这种转变,如何让原生态舞蹈伴随着新时期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