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2013-05-24 10:06:06)
分类: 向娟语文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旧社会生活在底层的人力车夫生存环境的恶劣,遭遇的悲惨。

2.认识造成祥子为代表的人力车夫悲惨遭遇的社会根源,即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

3.了解本文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4.分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的篇段,理解其表达作用。

二、要点难点

1.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

2.人物的心理描写。

3.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对写景状物的表达作用。

三、写作背景

老舍出身于平民家庭,家境贫苦,一岁时,父亲牺牲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下,他就靠母亲和姐姐为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他是家中唯一识字的孩子,但常常饿着肚子去听课。这样,他从小就和穷人打交道,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这样的身世和经历无疑对老舍后来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丰富而结实的生活基础。但是,老舍并不满足,在创作《骆驼祥子》时还用了很长的时间去搜集了大量资料,他曾经请过许多友人为他定期或不定期地记叙北京的各种风俗习惯,不管有没有用通通留意收藏。在老舍的笔下,祥子是个悲剧人物。他号召千万个祥子团结起来,拧成一股劲。 

四、备课准备:段落大意

如文题所言,本文由“在烈日下”与“在暴雨下”两部分组成。

16段细致地描摹了 615这一天天气的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文中以天“发了狂”为引线,从多方面描写天气的酷热,以及在这样天气里人们的种种表现,展示了一幅夏季北京街头的风情画。而笔墨的重点则是人力车夫,尤其是主人公祥子变化、矛盾的心态,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他肉体上的痛苦与心头上的辛酸。

第二部分为第716段,作者十分有层次地描写了天气由烈日当空到暴雨骤降的变化过程,并详细描述了祥子在暴雨中苦苦挣扎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人力车夫在大自然的捉弄下所遭受的痛苦,以及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被动无力的地位,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祥子悲苦命运。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六段)写六月十五日天气的酷热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第七至第十六段),写烈日到暴雨的天气变化过程和祥子在暴雨拉车的挣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五、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吃人的制度的强烈抗议。 

六、写作特点

写景以突出主题

写景是为了写人,写景是为了表达主题,这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文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太阳之“烈”、风之“狂”、雨之“暴”,而这一系列对自然景观、天气现象的描摹,都是为了表现人、人的感受与命运。因为自然愈恶劣,那么在其中挣扎度日时所受的苦、遭的难就愈多愈厉害,就愈能表现劳动人民在这社会中低下的地位与悲苦的命运,从而愈能突出全文的主题。因此,文中对自然现象的大量描写都始终与人物、与主题关连着,否则对景物(自然现象)的描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综合运用修辞手法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增强了文章的形象生动性,使烈日和暴雨下人们的感受跃然纸上,引起读者共鸣,有如身临其境。例如在写烈日下景物时,第2小节中,把“整个老城”比喻成“像烧透了的砖窑”,极其形象,可见热的程度。接着用夸张手法,“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化”,写出了太阳的毒热。写在暴雨下的景物时,在第10小节,用拟人句“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很生动地把风借雨势,雨借风威的形象描述出来。

捕捉细节

作者描写自然环境,不仅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而且能善于捕捉细节,进行细腻生动的写景。课文依照天气的变化过程,先后7次写到柳树,在烈日下4次,在暴雨到来前后3次。尤其是第1次,说“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病了似的”,说明柳树缺少生机、缺少水分,可见天气的干燥程度。“叶子挂着层灰土”,说明天气长时间没有下雨。“枝条一动也懒得动”,说明没有风。在这种酷热的环境下,祥子还出车,可见他勤劳,不怕吃苦以及迫于生计而不得不拼命苦干的悲惨遭遇。以后诸如此类的细致的描写,都是意在渲染祥子所 处的环境是恶劣的。 

七、教学过程

1、用一个字概括全文,你用哪个字?说明理由。

2、赏析修辞手法。

3、原著与课文节选有怎样的不同?

 

 

 

作业:

1、超级大笨:A


 

原文:

最大的损失是被雨水激病。他们连孩子带大人都一天到晚在街上找生意,而夏天的暴雨随时能浇在他们的头上。他们都是卖力气挣钱,老是一身热汗,而北方的暴雨是那么急,那么凉,有时夹着核桃大的冰雹;冰凉的雨点,打在那开张着的汗毛眼上,至少教他们躺在炕上,发一两天烧。孩子病了,没钱买药;一场雨,催高了田中的老玉米与高粱,可是也能浇死不少城里的贫苦儿女。大人们病了,就更了不得;雨后,诗人们吟咏着荷珠与双虹;穷人家,大人病了,便全家挨了饿。一场雨,也许多添几个妓女或小贼,多有些人下到监狱去;大人病了,儿女们作贼作娼也比饿着强!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谈语文教学名篇《在烈日和暴雨下》对小说原文《骆驼祥子》的语言删改

 

 

众所周知,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中学语文教学经典,是建国后教材编选者从小说原文《骆驼祥子》中节选后选入语文教材的语文课文,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篇课文与小说原文《骆驼祥子》在语言层面存在诸多差异,在内容层面也存在人物形象塑造等的偏离。从小说片段到教学名篇,教材编者对《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章词语、句式、段落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变动甚至删改,这种变动相对来讲有其成功之处,而且课文比原文在个别方面更符合语言规范化要求。但这种在文章意蕴、句式变更还有词语选择上所做的删改在语文教育界和文学研究界均引起了争议,以下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初,就有不少语文教师、学者对《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删改问题提出了许多远见卓识。以小说原文《骆驼祥子》第四段为例,老舍对北京盛夏的“暴热”作了细致的描摹: 因为在烈日当空的时候人们怕热、怕晒不敢迈出家门,故街上行人稀少———即原文所说“异常清净”,而语文教材编者则改为“非常寂静”。有的学者对这种改动并不认同,认为原文用词确切,原因在于此处的“清净”是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讲的,街上的“静”

是相对于昔日熙攘的闹市而言,“行人稀少、‘小贩们不敢吆喝’,故‘街上异常清净’。编选者把‘异常清净’改为‘非常寂静’,说得太绝对了,这是不妥当的。”

1

第二处改动同样有此问题,原文第四段还有这样一句: “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教材编者把这句删改成: “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要鉴别这一改动是否成功,我们还需回到上个世纪建国初教材编订的特定历史语境中,教材编选者在教参中表明,节选小说《骆驼祥子》中“在烈日和暴雨下”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洋车夫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情形的描述,总第 148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2],而这也是《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为了让《骆驼祥子》更好地展现出“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编选者认为老舍描写车夫们的拉车动机是避免当天“挨饿”,这词比“没有饭吃”感情色彩鲜明,语义明确,所表现的贫穷性更深。教参把“祥子”的形象界定为“千万个受折磨的劳动人民中一个典型事例”,并进而展开联想,进而让祥子时空变换生活在解放后的新社会里,因为这样就不会受到旧社会非人的折磨,也决不会受任何剥削和压迫了。[2]鉴于此,语文教材也在强调祥子的生活困苦到“今天”不拉车就要“挨饿”的地步,用祥子的“穷”和“饿”来控诉旧社会的罪恶,编者的用意就在于此,但这样的删改免不了有把编选者的意愿强加给读者的嫌疑,容易给语文教学带来理解上的疑惑和分歧。

除了以上我们所列举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思想内蕴层面的增删之外,课文中还存在着语言形式上的删改。对以下几组例子进行对比,老舍小说原文和课文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可窥斑见豹:1 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 原文)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课文)

3( 94)在原文中,“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是为了强调当时的情景,酷暑的天气开始急转直下、冰凉的雨点敲打在当时体温很高的祥子身上,让“几个”作“砸”的补语,这样雨点的“凉”和体温的“热”形成鲜明对比,让祥子敏锐感觉到雨点温度低、大而急。在课文中,“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这半句话的“中心”是“雨点砸在背上”,“几个”放在前面直接作“大雨点”的定语,没有形成对比,也没有强调情境,只叙写了事实,而原文用语序的变化起到强调的作用,也符合在暴雨来临时祥子神经敏感、感觉到雨点砸到背上的情形。

2 ( 1) 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 原文)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满天。( 课文)( 2) ……柏油路化开; 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原文)……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课文)( 3) 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有动作的柳条像猛的得到什么可喜的事……( 原文)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 课文)3( 94 95)老舍在讲到文学语言时认为,“中国的汉语是有声的”,并且讲究平仄,因此他在写作中十分注意“对声音的美”的追求。他说“我写散文看起来好像非常随便,但是我并不随便写的”,比如,“我写散文上一句是用‘了’字落句,因‘了’是仄声,第二句我就要用平声。这样的白话念起来就好听”[4]。这是老舍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原则,依据此要求我们来比较以上语句的用词。在第( 1) 句中,教材编者只改动了一个字,把“匀”改为“满”。据《现代汉语词典》( 2002 年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这两字的解释分别是这样的: “匀”意为“均匀”、“使均匀”,而“满”则为“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仅这一点还不能断定“匀”和“满”的使用哪一个更准确。我们再来看,因为“铺匀了满天”是“平平仄仄平”,“铺满了满天”是“平仄仄仄平”,而前者“仄、平”相间有韵律感,有“声音的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就会发现‘铺匀’比“铺满”更恰当一些。据此原则,第( 2) 句中“柏油路化开”较之“柏油路晒化了”更恰当些,这不仅因为“柏油路晒化了”和后半句“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的词语重复,而且“柏油路晒化了”( 仄平仄仄仄仄) 比“柏油路化开”( 仄平仄仄平) 的韵律稍差些,可见原文的词句更准确,也更出彩。在第( 3) 句中,原文是“那半天没有动作的柳条像猛的得到什么可喜的事”,这里的“动作”是名词,指人们看得见的、柳条幅度较大的摆动、摇动等的“动作”; 而课文中“那半天没动的柳条”的“没动”是一个动词,且用词过于绝对,柳条“动”与“没动”只能是相对的,些微变化的,行人未必觉察出来。还原到小说原文中,在烈日的午后,天气突变,“风忽然大起来”以后才让人感觉到柳条迎风而动,继而狂飞乱舞,幅度较大的“动作”一词更合适,预示着“暴雨”袭来,祥子将要遭遇这烈日与暴雨的双重打击。

3 ( 1) 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的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原文)

( 2) 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一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课文)3( 95)从第( 1) 句来看,“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句式工整,适合于朗诵,气势非凡。可以看出这句是想象力非常丰富且句式颇整饬,比喻运用恰当,且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暴雨的气势。第( 2) 句课文把句子的几个字做了改动改为“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句意没有变化但原文的气势则失去了,描写虽然恰当,但稍显平庸。正如“一叶两面”,语文教材的删改也有成功的地方,如课文中把( 1) 句的“灰暗的昏黄”修改为( 2)句的“灰暗昏黄的”是恰当的,因为原文“成了一个灰暗的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在阅读时应该是一气呵成,中间停顿应是非常短的。

但“灰暗”和“昏黄”显然是并列关系共同修饰“水世界”的,“的”字放在两词之间则使两词变成修饰关系并且使语速减慢,因此去掉多余“的”字是非常明智的。

4 ( 1)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 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 原文)

( 2)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 课文)3( 96)

有研究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比较过以上两句的优劣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举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有的学者借鉴中国民间服饰的现状,认为“原文那样行文是有生活根据的”,因为“当时一般老百姓穿的是中国老式衣裤,裤腰需要左右操叠,再扎上腰带,因此裤裆大而臃肿。拉车的为了方便,常常用裤带将裤脚扎紧,行动起来方便。拉车时如果迎风冒雨,被雨水淋湿了裤子,最碍事的倒不是脚,而是那臃肿的裤裆了”,所以,“原文写‘雨……裹着他的裆’是具有生活经验的细笔”。[1

所以研究者认为小说原文“写了雨势、风势,以及祥子迎风冒雨拉车的艰难情景,写得很有生活实感”,反而认为删改后的课文“既没有写出在风雨交加的情况下,拉车的人行进的困难,又没有准确地写出雨水淋湿后,人物行动最不便的地方”。实际上这种分析既合乎实情又合乎世情,笔者认同这种观点。老舍在小说原文中写到当时“地上的水过了脚面”,这说明路面的雨水量大、迅急,“已经很难迈步”,行走起来非常困难,祥子拉着洋车更是行进艰难了。接着,老舍分别描写说“上面”的雨水砸着头与背,“中间”的雨水横扫着脸、睁不开眼,“下面”的雨水裹着臃肿的裤裆、迈不开步。这样作家从“上、中、下”三个

方位依次描写雨的肆虐及对祥子的打击,让读者读后不禁对祥子的这段暴雨中遭遇唏嘘不已。当然,修改后的课文描写也非常有力,却失去了原文描写上的层次感,此处修改有费力不讨好之嫌。

从对以上例子的分析看,删改后的课文在很多地方没有小说原文词语精确、表现力强,但“删改”也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由于时代所限所造成小说原文的不足。在国家提倡汉字的规范和简化之后,对老舍小说原文中有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字,编者在选入课文时改成了“地”字; 也把小说原文中的“由”字改成了“从”字,书面化色彩弱化而口语化增强,这些处理原文不足的方式显然符合中小学生对语文课文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同时又可使学生接触到典范、规范化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共和国建国之初,由宋云彬、朱文叔主编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道出了当时语文教材对选入的文学作品进行“刀砍斧

凿”的深层原因:

语文课本的作用,在使学生阅读各种文章的·32·总第 148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范例……既然是范例,必须审慎选择,一方面求其内容充实,有血有肉,思想的发展正确而且精密;一方面求其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且生动。因为这样,我们选的课文大都加了点修润的功夫: 有些材料从长篇作品里节选,前后接准的地方不得不稍稍变动一下; 有些材料一部分的句法和词汇跟口语距离太远,不得不改换一个说法。有的内容很好,但是写法不适宜作教材,那我们就根据原文来重写。当然也有不必修改或不能修改的,例如文学作品、书信、文件等等。[5]依据这段“编辑大意”,可见语文教学名篇《在烈日和暴雨下》虽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但当时的教材编者对节选内容并没有遵守“不必修改或不能修改”的原则,而是根据某种指导思想对作品进行了“删节”,这当然不是仅仅在“前后接准的地方不得不稍稍变动一下”,这一“删节”直接把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的真正内因

给屏蔽了,这样一来,作为城市里个人奋斗者的祥子直接蜕变为深受阶级压迫的无产者即革命后备军形象,这无疑直接导致中学课堂上的祥子形象偏离了老舍原文的塑造。因此可见,删改有助于符合解放后语文教材的选录标准,老舍作品的革命性客观地“被”增强了。

在语文接受层面,当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讨论老舍的写作特色、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语言特点、用字用词是否恰当、精练与否的时候,他们所谈论的对象其实已经超出老舍及其作品的范围了,因为这是针对教材编者删改后的课文而言的。这是语文教材编者对老舍的原版小说《骆驼祥子》进行删改后选入语文课本所带来的一个令人意想不到后果。这种删改与老舍本人所作的删节是不一样的,有本质区别。还以《骆驼祥子》为例,就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修订本《骆驼祥子》与开明版《老舍选集》节录本《骆驼祥子》之别。通观这两个版本就会发现,老舍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均作了删改,但基本上是无关大碍、不伤皮骨的。而且老舍早已表示过“对已发表过的作品是不愿再加修改的”,而且《骆驼祥子》是他非常满意的作品,“故事在我心中酝酿得相当的长久,收集的材料也相当的多,所以一落笔便准确,不蔓不枝,没有什么敷衍的地方”,并且这篇小说是作者“专以写作为业”、“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的作品。[6( 207)

且老舍在修订本《后记》又说: “现在重印,删去些不大洁净的语言和枝冗的叙述。”[7( 212)因此就有的学者指出,《骆驼祥子》的修订本和节录本中的删改是老舍自己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保守性妥协,但他“对旧作并不全盘否定”,而且“有保留古董的心态,只是删削那些有碍观瞻或应该避讳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老舍《骆驼祥子》的“节录本以简化原则为主,但这种简化中也含有洁化的方式”,“修订本则是既删且改,将所有对新社

会读者不宜的和应该避讳的内容都删掉,使文本变成一种洁化叙述”。[8( 154)

显然,老舍的删改、简化与洁化与教材编者的删改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质量上显然有高下之别。对老舍《骆驼祥子》的小说原文、节录本及修订本几个版本进行鉴别比较,可以看出老舍对这第十八章的态度是肯定的,因为老舍在后来的几次修改中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这部分内容几乎没有修改或是删减,除了对个别词语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老舍对《骆驼祥子》小说原文“在烈日和暴雨下”部分的写作是十分满意的,而且他本人认为这部分也是适合新社会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并不在洁化或简化范围之内的。那么,经过语文教材编者删改过的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显然与小说原文之间存在着语言认知和思想意蕴方面的差异,这显然是不恰当的,理当引起语文教育界和文学研究界的思考和重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