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备课资料

分类: 向娟语文教案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学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预习、交流、指导相结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
二、
1、
2、
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
(1)
3、
4、
(1)
(2)
5、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
1、引题。(勾践卧薪尝胆引出课题)(课件出示)
2、释题。(谁能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3、学生简介作者与作品。
★
★《孟子》是一部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过关情况。
(1)字音。(课件出示字词)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
(2)交流通假字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解释下列几个重点词的意思。
苦(
四、读文译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
2、按节奏齐读课文。(节奏见课件)
3、边读边译课文。(注意练习4的解答)
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进行推论的?所列举的六位圣贤有何共同点?
3.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六、引申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3、作者的观点是逆境出人才,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在现今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我们如何成才?请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
(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译文]
三、给下列字注音: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五、相关成语
六、相关对联
七、用原文答题
八、问答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
而后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死于安乐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3.
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
4.
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
列举这些人物
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6.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7.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8.
中心论点
目的
9.
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0.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1.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13.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4.
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15.
【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