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新闻观察站:异地高考——做到公平不容易

(2012-03-06 21:59:15)
标签:

转载

分类: 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

    全国两会开幕了。教育部长袁贵仁3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在10个月内出台,现在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说了多年的异地高考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吗?下面我们来连线新闻广播特约评论员朱建人,听听他的看法。

    问题一:由外来工随迁子女高考难引发的异地高考问题,它的实质是什么?

    : 外来工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貌似简单实则十分复杂。我不清楚袁贵仁部长所说的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牵涉到包括整个户籍制度、财政经费、教育资源分配等在内的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教育部说解决就能解决的问题。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是直接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因此,它的根本问题是户籍问题。不要说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即使是定居在各地的考生都存在机会不均等的问题。譬如,在全国统一命题的那些年,浙江等地考生的录取分数线远高于北京和上海,就是因为浙江优质高校资源的短缺以及其他一些地区享有较多国家优质高校资源导致的不平衡。前些年很热的高考移民现象就是“高考高地”的考生想通过户籍的变更来获得分数线“低洼地区”的优选机会。试想,假如打破了一切户籍限制而可以让全国考生享受相同的录取标准,依照考试分数的高低,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自由选择全国所有高校,受益面最大的会是谁?受害面最大的会是谁?最大的反对者又会是谁?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因此,解决外来工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不是想当然的事情,必须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人们热情吁请的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对当事者本身来说是利还是弊也真的难以逆料。

问题二:异地高考方案的制度设计难在哪里?

答:可以给你几个假设:

1.    假如允许考生在流入地参加高中学习而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招生,会意味着什么?它必然要求考生所学的课程教材与户籍所在地相一致,否则,当下各省(市)自主命题的高考制度无法保证其所获得的考试信息的完整和对称。并且,即使做到了信息对称,让从发达地区学习回来的考生和当地留守学生进行PK,也是一种不公平。

2.    假设允许随迁子女考生在流入地参加考试而回户籍所在地参加招生录取,会意味着什么?在当下各省自主高考命题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随迁子女考生的高考分值与其户籍所在地考生的高考分值因试题难度系数不同而缺乏可比性。也就无法实施公平的高校招生录取。

3.    假设允许随迁子女考生在流入地参加考试而同时又在流入地直接参加招生录取,又会意味着什么?这就完全打破了户籍限制,随迁子女考生要与流入地的学生去分一杯羹,这意味着特别优秀的随迁子女考生会挤占当地户籍考生的录取名额,一般水平的考生则被整体实力相对较强的当地户籍考生所挤兑掉。流入地所有考生的竞争会愈加惨烈,而随迁子女考生户口所在地的招生指标会显得相对宽裕,升学竞争会相对平和。

因此,暂且撇开地方利益、财政经费等问题不谈。即使从当下招生考试环节的条件推理,异地高考也几乎无法实行。真要实行,必备条件有两个:一是必须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如此,一些直辖市会立马感觉不爽)。二是要打破招生的户籍界限,让高校完全按考分来录取考生(如此,教育质量较低的省、市会处于弱势地位,高校资源丰富的省市也不愿接受)。那么,站在整体国民利益上去考量,较理想、较公平公正的制度设计应该是:“全国统一命题、打破户籍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给欠发达地区的招生录取规定必要的优惠权重分值。”当然,这依然解决不了随迁子女考生与其户籍所在地留守考生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问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