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给中国CEO的四堂必修课
(2011-10-09 12:54: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般若的智慧 |
法则一:选错人就会满盘皆输
苹果的哲学
|
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可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
——史蒂夫·乔布斯
乔布斯说,他花了半辈子时间才充分意识到人才的价值。如果留意 12 年来苹果管理团队的人员组成,那么,你会发现有些人一直待在这儿,有些人离开了,但每个位置上都有一名优秀的员工。网络顶尖人才,或者说组建由顶尖的设计师、程序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A级小组”,一直是乔布斯的核心工作。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认为在苹果工作的6年时光,对他而言,弥足珍贵。李开复28岁时进入苹果公司的语音识别项目组,当时,组里大部分员工都是年轻人,有一些人比李开复还小。但他们是全美软件业的精英,他们热爱并传承着苹果公司的文化。而这支顶尖团队正是由乔布斯一手打造的。
谁都知道一流员工的生产力、创造力最为惊人,但是,并非每个领导都能知人善用,都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员工的潜能,它不仅考验管理技巧,而且考验领导艺术。
法则一?选错人就会满盘皆输
如果要招一个真正的资深人士,那么此人能否胜任就像是在赌博。他们必须非常聪明。但我最大的疑问是:他们会爱上苹果公司吗?如果他们爱上了苹果公司,那么其他事情就会迎刃而解。他们会把苹果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而不是首先关注个人利益、史蒂夫的利益或者其他某个人的利益。
招聘绝非易事,就像是大海捞针一般。我这辈子经手过的招聘人数大概在 5000 以上。我对待此事的态度非常认真。你无法在一个小时的面试里了解足够多的信息。所以说到底,你只能凭借直觉做出选择。我对这个人印象如何?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会如何反应?他们为什么想要进入苹果公司?我会问每个人:“你为什么来这里?”我寻找的并不是答案本身,而是他们给出答案的方式。
——乔布斯2008年接受《财富》杂志采访
乔布斯一直在努力寻找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只有不断发现人才,才能打造一个强大的A级团队。乔布斯一生面试过5000多人,然而真正被他看中的人并不多。乔布斯挑选人才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看应聘者的特质与价值观是否与公司的“基因”吻合。为此,乔布斯动了很多心思。比如,他有一个必问的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乔布斯要的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看这个人如何回答,并从中判断此人是否具有激情以及他应对压力的能力。1982年,乔布斯在为麦金塔电脑小组招聘员工时,问了一个让所有应聘者措手不及的问题:“你在何时丧失童贞的?”其实,乔布斯并不在乎答案,而是看应聘者被问到这类隐私问题时的反应,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否具有创意。因为,他要为麦金塔电脑小组选出百里挑一的精英。他需要的是能完全胜任麦金塔电脑计划,真正具有创新思维的员工。“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一个卓越的团队必须有共同的“道”。作为团队领导者,必须具备发现与公司具有相同基因的人才的能力。乔布斯深知,选人就像是在赌博,选错人就会满盘皆输。
法则二:故意刁难面试者
友情提示 |
---|
本书为VIP图书章节,供VIP书友付费浏览。 |
我要注册 VIP书友登录 放弃阅读 |
在面试过程中,我会多次故意刁难面试者,例如批评他们以前的工作。当然,事先我会看一些相关资料,了解他们之前的工作情况。我会批评他们的工作,令他们心烦意乱:“你的工作毫无价值,你为什么要从事那项工作呢……”我想看看他们如何应对我的批评,他们感受到压力时会有何反应,他们会屈服还是据理力争,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信仰,是否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感到自豪。
——乔布斯谈他的面试策略
如何为公司寻找到一名精明强干的员工?乔布斯有自己独特的选人智慧。有这样一个故事:《太阳报》一名高级人力资源经理参加苹果公司的面试,此前,她已经通过了长达十个多星期的面试,最后,由乔布斯亲自面试她。乔布斯一见到她,就毫不客气地说以她的工作经历无法胜任这个职位。“《太阳报》是个好地方,但《太阳报》与苹果公司不同。”乔布斯冷冷地说。接着,乔布斯告诉这位女士,他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聘用她,如果她没有什么要说的话,就可以离开了。女士问苹果公司未来的发展计划,乔布斯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在短短的面试过程中,乔布斯很快就发现这位应聘者不是他所需要的人才。尽管这样的考验对应聘者来说有点残酷,但却有效地帮助乔布斯做出了正确判断。如果这位女士在此次压力测试中,敢于据理力争,让乔布斯感受到她的信心和信念,那么,她或许就不会在这次面试中落马了。
这就是乔布斯的面试风格:有意对面试者施加压力,使其焦虑不安,以探究应聘者在这种压力状况下,到底如何来应付。这种面试方式特别适合于高压力、高风险的电脑行业。
法则三:全力争取A级人才
友情提示 |
---|
本书为VIP图书章节,供VIP书友付费浏览。 |
我要注册 VIP书友登录 放弃阅读 |
拥有出色的才人,是公司的一大竞争优势。这一优势能让公司超越竞争对手。
这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能够找到顶尖高手,对我们而言就轻而易举了。因此,接下来,我开始打听当时最优秀的零售经理是谁。许多人向我推荐米勒德·德雷克斯勒,他当时正负责经营美国品牌时装Gap。
——乔布斯在2001年开设苹果专卖店时接受《财富》杂志的采访
乔布斯在网罗优秀人才上,似乎有非凡的力量。他一直在积极寻找世上最优秀的人才,并使他们成为公司的员工。如果乔布斯认为某个人非常重要的话,他就会千方百计地邀请对方加入。布鲁斯·霍恩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某个星期五的晚上,当时非常优秀的程序设计员布鲁斯·霍恩接到了乔布斯的电话,“布鲁斯,我是乔布斯,你觉得苹果怎样?”“非常棒!但是很抱歉,我已经接受了其他公司的工作。”布鲁斯回答道。“别管它!明早你来我们公司,我们有很多东西要给你看。就在早上九点,你一定要来!”当时,布鲁斯刚刚接受了另一家公司的聘请,所以他并未认真对待乔布斯的邀请。他心里想的是:“乔布斯或许只是心血来潮,但我应该去一趟苹果公司,应付一下。我会漫不经心地听他讲完,然后坚定地告诉他,我不能毁约。”
但是,第二天乔布斯的表现彻底改变了布鲁斯的初衷。乔布斯召集了麦金塔电脑小组的每个人,包括安迪、罗德·霍尔特、杰里·默罗克以及其他软件工程师。在乔布斯的带领下,他们进行了整整两天的演示,将各种不同设计的绘图以及市场营销计划展示在布鲁斯眼前。布鲁斯彻彻底底被征服了。因为,这些计划让布鲁斯非常感兴趣,他从中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未来。星期一一大早,布鲁斯就打电话给之前他想去的那家公司说他改变主意了。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研发第一代麦金塔电脑,乔布斯亲手打造了苹果公司的第一支“A级小组”。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是乔布斯亲自招聘来的。为了成功说服布鲁斯加盟,乔布斯不但花费了两天时间向布鲁斯介绍苹果公司,还为他提供了1。5万美元的签约津贴。
乔布斯十分重视人才,他认为在寻求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方面,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值得的。在他看来:“保持我所在的团队的一流水平,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为团队招募A级人才,是我应该做出的贡献。……好的设计师要比糟糕的设计师好上100倍甚至200倍。在编写程序方面,优秀程序员与普通程序员之间也有着天壤之别。”正是这种理念,促使他总是全力争取某一特定领域的最优人才。
法则四:在苹果做的工作绝对独一无二
友情提示 |
---|
本书为VIP图书章节,供VIP书友付费浏览。 |
我要注册 VIP书友登录 放弃阅读 |
因为你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做不了你在苹果可以做的事。在那些电脑公司里,工程学早就无影无踪了。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公司里,他们不懂其中的软件部分。所以你现在根本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做出你能在苹果公司里做出来的产品。苹果是唯一将方方面面全盘掌控的公司。
——乔布斯200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有一次,记者问乔布斯:“人们为什么选择在苹果工作?”乔布斯如上回答。
“你在苹果做的工作绝对独一无二!”这是乔布斯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说得简单点,就是在苹果能做到的事,在别的地方你绝对做不到。因为这里有世上独一无二的团队、独一无二的工作氛围和独一无二的领导人。能够创造独一无二,对任何一位出色的员工来说都至关重要。摩托罗拉背景设计中心的首席设计师陈铭镛说,他最向往的公司就是苹果。你很难想象,对陈铭镛这类顶尖设计师而言,创造独一无二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1981年,乔布斯准备创造一台让世人惊讶的电脑,他找来公司最好的员工,成立了麦金塔电脑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有20多人,个个精明强干,干劲十足。他们都像乔布斯一样,属于那种自命不凡、特立独行的人。这些人的共同目标是,创造一台世上最棒的电脑,这种殷切的渴望甚至超越了他们对金钱和职位的需求。麦金塔电脑小组的一位成员曾豪情万丈地说:“我们是一群特立独行,反叛世俗的人,我们的目标是推陈出新,不落俗套,震惊世上所有人。”
有了这样的共识,他们对工作全力投入,为创造独一无二而战。最终,苹果最引以为豪的产品之一——麦金塔电脑呱呱落地了。它是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宠儿。这样的艺术品,对他们而言,无论今后是继续留在苹果,还是走出去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都会觉得那是自己一生最完美的成就之一。就像钢琴家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命运交响曲”一样,苹果公司每一位出色的员工都认为产品最终的成功是对生命最好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