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为人处世系列谈陆陆续续发了17篇,今天又接续着谈谈“记忆”问题。
记忆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都非常重要。记忆力是人的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智力结构包括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肢体表达、文字表达}、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而记忆力是这些智力内容的主线,记忆力不好的人,其他能力都会受影响,连歌词都记不住的人如何上台演唱?多年的战友、乡友、学友见了面记不住名字,交流沟通就会尴尬。考场上一道曾经学过的试题,就是想不起答案。丢手机、丢钥匙、丢三落四,家庭生活中因记忆力发生的笑话、烦恼太多了。······因繁就简,不一一举例。
记忆力是一个人是否优秀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一出生,就开始了记忆力的学习和训练,从认人到认物,从认物到认字,从咿呀学语,到识数背诗,无不在增强记忆能力。从上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从开始工作,一直到退休,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次考试。不管是何种考试,其实质就是考记忆。各门知识、各种技能都需考试过关,都需证书,内容成百上千种。凡是考试成绩优秀的人,一定是记忆力很强的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十二三岁时就背会了好几部书,包括有二百多篇文章的《古文观止》。我国汉代学者蔡邕,名扬四海,可是著作在兵荒马乱中散落遗失了,他本人也被杀害了。曹操是蔡邕的好友,有一天曹操问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还能记住父亲多少篇文章?文姬说还能记得四百多篇,都是小时候父亲教他背诵的。曹操叫她凭着记忆把文章记录下来,蔡邕的作品就这样保存下来了。
记忆力在于锻炼。历史上有所建树的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大都是通过锻炼获得惊人的记忆力的。马克思曾经故意用自己生疏的外国语来背诵诗歌,借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这样做的结果,使他能够整段地背诵歌德、莎士比亚、但丁和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作品。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等巨著,人们对他的非凡的记忆力和掌握史料的娴熟十分敬佩。可是,司马光在幼年时,记忆力并不好。与他一起念书的兄弟们都把课文背熟,高兴地玩去了,司马光还时常没有记住。遇到这种情况,司马光就拴上门,放下窗帘,一遍一遍地读下去,直到背熟。可见,司马光的惊人的
记忆力是他长期锻炼的结果。我国明末清初很有名望的学者顾炎武,一生的大半时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养成了在马背上背诵的习惯。他夜晚投宿时读书,第二天在马背上背诵,坚持不懈,锻炼出了良好的记忆力。周恩来总理在社交活动中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多年前见过一面的人再次见面,仍然能叫上名字。
“记”与“忘”是相依的,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有记有忘,记中有忘,忘了又记,反复训练,就会永记不忘。学了要用,也会不忘,学了不用,就会忘记。比如外语知识,多去交流,就会促进记忆。闲置不用,也不交流,学过的单词也记不住了。
增强记忆力有办法吗?有人总结了六法,有人总结了八法,还有人总结了十八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点:一、理解记忆法。二、抓点记忆法。{重点、难点、疑点}三、联想记忆法{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意义,记一点就可以联想到其他}四、图表记忆法。五、口诀记忆法。六、趣味记忆法。七、对比记忆法。八、归纳记忆法。{五讲四美、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五个一等}九、谐音记忆法。十、目标记忆法。十一、复习记忆法。十二、纠错记忆法。十三、激励记忆法。十四、提问记忆法。十五、分类记忆法。总之,只要去努力,记忆力是可以增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