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到尘世,人有两种需求:一是生理需求,或者叫物质需求;一是心理需求,或者叫精神需求。生理需求包括阳光、空气、水、食物、衣物、住处等等,还应包括我们看不见的磁、生物电、信息能{姑且暂称}等。心理需求包括知识、交流、欣赏、愉悦、向往等等。国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个是物质需求,一个是精神需求。
从养生角度谈为人处世,一个是生理养生,一个是心理养生。一个是养体,一个是养心。我曾发博文介绍浙江南浔百岁书法家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共有十八养,其中六养讲养体,占三分之一,其余全是讲养心,占三分之二。饮食科学、医疗科学、环境科学、体育科学等,着重从生理方面研究,如何有利于人的成长发展。教育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法律、宗教、艺术、心理等},着重从精神方面研究,如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方面,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正如一个人,生理影响心理,心理也影响生理。哪一方面影响大?也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心理愉快,就会“吃嘛嘛香,一觉到天明”。心理郁闷,吃不好,睡不好。有一句名言:心态决定命运!
既然谈养生,着重谈谈“养生的关键在养心”。养体的问题,各方专家都有专论和讲座,我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自觉行动,必有成效,今天就不赘述了。“养心”是一门大学问,思想政治课、品德课、心理学课,都是养心的课。世界上三大宗教{各种小宗教不计其内}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中国的儒、释{佛}、道教,以及算命、占卜等等,也都是从不同角度研究、解释、引导人们心理活动的。
“养心”又可讲“修炼”、“修心”、“养性”、“修养”等等,目的在于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诸如:郁闷、苦恼、担忧、恐惧、疑虑、厌烦等等。而养成开朗、活泼、愉快、向上、乐观、健康的心态。佛教讲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所谓“苦海”,完全是个人心理感觉,所谓“回头”,就是“修心”感悟。明朝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介绍了一个故事,有个叫邝子元的人有心疾,有个僧人不用符药能治心疾,他找到僧人看心病。僧人告诉他:“贵恙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夫妄想之来,其机有三:或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又畏首畏尾,三番四复,犹豫不决,此是现在妄想也。或期望日后富贵皆如愿,或期望功成名遂,告老归田;或期望子孙登荣,以继书香,与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来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灭,禅家谓之幻心。能照见其妄,其斩断念头,禅家谓之觉心。故曰:不思念起,唯患觉迟。此心若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脚?”邝子元去掉了种种妄想,心疾也就好了。这个故事可以启迪我们:养生贵在养心,养心在于去掉烦恼。如何去掉呢?要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转换思维,改变心态。试想,自然界万事万物,你忧愁能改变吗?你郁闷能制止吗?你惊恐能不发生吗?烦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背上烦恼的思想包袱有什么用呢?久背不卸就会给自己制造出各种疾病。还是丢掉烦恼的沉重包袱,轻装愉快地前进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