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沸沸扬扬的颜真卿《祭侄文》事件告一段落了。但历史上的这段事又是如何?
最熟悉不过的颜真卿的《劝学》诗,可以看出颜公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联系后面他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中国古代文人真实面貌,斯人已去,风骨犹存。先再来读一《劝学》诗:
劝学诗
唐 ·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兄颜杲卿帅众子领导义兵对抗牵制安禄山,失利后父子被杀,颜真卿得知消息后,悲愤写下《祭侄文》,其中有“父陷子死……”其中父指颜杲卿,子指颜杲卿三子颜季明,即颜真卿堂侄。公元755年,颜杲卿以常山太守名义起兵讨安禄山,756年兵败被杀,颜氏一门三十于人从死。始755年平原太守颜真卿亦“招募勇士”,谕亦举兵讨伐安禄山。
至公元783年春,安史之乱余孽李希烈欲称帝,奸卢杞上书唐德宗,以颜真卿前去劝降李希烈。虽知是一条必死之行,颜真卿毅然前往,784年,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杀。
颜真卿死后,历代都给于很高的评价,由于其在书法上的成就太高,提及其的忠贞就相对少了一些。但其《祭侄文》是那段国家动乱历史的一个侧影,是一段人民渴望统一,仁人志士慷慨赴死的写照。倘若颜公泉下有知,自己肝肠寸断呕血而就的作品,远赴夷邦,更被影印成包装盒,可瞑目?
其所谓“国宝裹豺尸”!谁之羞?文人风骨,是文以载道,道又若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