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倡导的和谐
(2011-10-06 22:25:38)
标签:
杂谈 |
又读《论语》,再次发现孔子乃和谐理论、实践的大师,断章取义,编纂此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孔子得意弟子曾子对老师的评价。“忠恕”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外部的一种态度。“忠”不外乎是替人做事尽心尽力、处处为他人着想,孔子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是对外的积极行为;“恕”不外乎是对别人将心比心、宽厚体谅,孔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对外的被动行为。现在,“权为民所用”的人,又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忠恕”就是孔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是纲。
纲成,看看目又是如何?
一、和谐的原则。或问:“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观点是:用正直无私回报他人的怨恨;用恩德回报他人的恩德。直白的说,就是别人对我好,我也对别人好,别人对我坏,我要用正义的方法回报他。过去是以礼治人,现在是以法治人,孔子看来,和必须在正义、正确的范围内,对破坏者,要以正确的方法回报。
二、为得到和谐,必须有强硬的保证方法。来看鲁齐“夹谷会盟”,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为求和谐,参加会盟时,孔子做了军事准备,即“武备”。事实证明,由于孔子武力准备的好,“夹谷会盟”弱鲁对强齐,鲁国占了主动,迫使齐国归还所侵鲁地。计划和谐、和平,必须有武力保证,否则,迷失自我,自取欺辱。今天,中国以大国自居,周边“小国”到学会了鲁国“文事武备”之略,所以,一片和谐。
三、要和谐,就要反抗不平等条约。子贡问:“盟可负邪?”子对曰:“要盟也,神不听。”子贡是外交的专家,对不平等条约采取了怀疑态度,而孔子直接给与了否定。子贡问,“条约可以不遵守吗?”孔子回答:“受到要挟而订的条约,连神都不赞同,我们为何要遵守?”这个对话的背景是孔子及弟子遭到蒲人的围攻,孔门弟子激烈反抗,后蒲人要求孔子盟誓后放过孔子,孔子盟誓了,但并未遵守盟约。这个盟誓,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没必要死心塌地的遵守。如今,米国学会了孔子此举,一再毁约,我国却一直重申遵守《xx联合公报》、《xx宣言》。可笑,批孔很有力,其实不配给孔提鞋。
四、和谐是反对拉大贫富差距。孔子这方面的论述不少,如:子曰:“君子周急,不继富”。“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的观点是正直的人救济人之所急,而不是给富人添加财富。下则是告诫领导、干部,治国安民,不担心贫穷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收入少而担心人心不安,平均分配将消除贫穷的危害、损多益少分配将化解收入少的危害、人心安定国家才会安定。只可惜,今人尊孔目的不纯,完全不学孔子有用的东西。
五、警告单纯追求和谐所带的弊端。有子曰“。。。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若讲:“和谐是可贵的,知道和谐的好处而一味求和,不讲原则,这是不可取的。”特别指出,孔子以前的时代,礼是众人的行为准则,丝毫不亚于法律,悖礼和犯法一样,都会导致法律的制裁。孔子则告诫说:“正直的人追求和谐,但不苟同,更不会同流合污,卑劣的人正好相反。”为求和,巧言令色的大有人在,奴颜卑膝的大有人在,正直的人厌恶此。
总之,孔子所倡导的和谐是有原则的,有保障的,是以法律、道德为基础的,是既要有和谐之名,又要有和谐之实,绝对不是一种口号,也绝对不是为和某些有旗的人比肩而行而设计出来的一面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