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历史人物
(2011-08-09 21:37:39)
标签:
杂谈 |
一。对待历史人物,无论约定俗成的观点、还是专家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观点会变。例如,唐朝以前,秦始皇被做为暴君全面否定,唐朝以后,一些有识之士渐渐发现秦始皇对历史的巨大贡献,无论怎样辩解,统一是大势所趋,而秦始皇正好完成这一使命。像秦始皇一样,曹操、朱棣等,都受到了这样的待遇,时间推移,到目前为止,对他们的争论一直没停。
二。对待历史人物,要求在史料准确的基础上评价,不可主观编造、推测,弄不准的史料不可做论据,更不可采用野史、传说、演义里的故事。对这一现象,三国里的人物很多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使一些人失真很大。如气度恢宏的周瑜,被说成气量狭小;雄才大略的曹操,被说成阴险狡诈;刚愎自用的关羽,被做神人供起。须知,中国演义书特多,从上古演绎到了新中国,误导不轻。
三。对待历史人物,就其对后世的影响,要区别对待。西汉的王莽,披上篡汉的恶名,但王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结果失败,自己身败名裂。隋炀帝开运河、争高丽,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可运河一点,后世一直享受其利。虽然这样,王莽可恕,炀帝难饶,因为王莽是想把坏的变好,而炀帝是把好的变糟。
四。对待历史人物,要以当时的价值取向为参照,不可苛求,更不可以今天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因时代不同,认识就不同,思想也就不同,导致做事态度也就不同。如在奴隶社会杀奴隶,不犯法;而在封建社会杀人就是犯法的,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的必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不可一蹴而就,其中的人物,只要在此努力,就应肯定,不可因其做的不够完善就全面否定,拿今天的观点苛求古人是不正确的。
五。对待历史人物,不可弃大善,抓小恶。由于矛盾性的普遍性,表现在人的身上,存在先进性的同时,或多或少存在落后性。给历史人物功过按成开是不科学的。例如,唐太宗是少有的明君,其晚年听信于“李家王朝会被女主取代”的谶语,大开杀戒,一些无辜的人死于非命,但这不足成为贬低李世民的把柄。
六。对待历史人物,不可其民族、性别、信仰等的不同给与歧视性的评价。例如,汉初的吕后、唐武则天,特别是民间,都给与了很差的评价,这都是男权主义作得怪,如不是她们强有力的干预,合法的执政者汉惠帝刘盈、唐高宗李治,政治头脑太简单,根本不可能把国家治好,二位女主是安定、统一的体现,所以是正确的,至于她们的手段,是专制社会的产物,不必夸大用于贬低她们。只要有利于安定统一,给人民实惠,就要肯定其功劳。
总之,对待历史人物,不论其出生,做事手段,在特定的时间内,其所作所为,只要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安定,只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就要肯定、赞扬,反之,就要否定、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