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子||孙方友和他的“小说陈州”

标签:
365文化 |
孙方友和他的“小说陈州”
张舟子
孙方友先生的《陈州笔记》(包括《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两个系列)煌煌八卷,收录了七百多篇新笔记小说,这些小说以陈州为背景,刻画了陈州这片土地上百年历史上的上千个人物,可谓三教九流,形形色色。这些人物或有历史的衔接,或有空间的交叉,共同演绎了陈州这片土地的百年变迁,由此形成了孙方友独特的“小说陈州”。
之所以称之为“小说陈州”,是因为孙方友先生笔下的陈州,虽然以现实中的家乡为背景,但显然又不是对现实中家乡的写实,那些五光十色的人物,虽然很多人物的原型生活在孙方友的故乡,但显而易见,先生的笔触并没有受到他家乡的束缚,而是把他遇到的四面八方的人物,都放在了故乡的环境里来描写,小说描写的这个艺术世界,是先生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
孙方友的小说受中国传统笔记小说的影响,其小说取材于陈州的奇人异事,每篇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展开叙事。但是,先生毕竟是一位现代作家,他的小说从结构到艺术描写,基本上又是现实主义的。他选取人物,不同于传统笔记小说表彰人物的嘉言懿行或者纯粹是为了猎奇。孙方友的小说显然有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追求。在他笔下那些小人物身上,先生寄寓了深切的关心和同情,有时候,他甚至把自己放置在小说当中,赋予小说更为强烈的感情色彩,使小说具有了更为强烈的感染力。
孙方友的小说主要是民间叙事,他虽然也关注人物政治上的进步与落后,但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是非善恶,命运沉浮。比如先生写过好几篇关于胖子的小说:《胖大姐》《苏大胖子》《陆大胖子》;三个胖子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命运不同,先生从不同角度展示他们独特的命运:胖大姐是革命者,革命年代,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想要跳井自杀,没想到自己太胖,被卡在井口,幸免一死。革命成功后,越吃越胖,看电影坐不到座位里面,只好不看电影,后来,到底死在了胖上,去世后,国旗盖在她身上,像胖儿戴了个兜兜儿。胖大姐因胖而生因胖而死的命运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又引人沉思;苏大胖子是县委食堂的厨师,因高超的厨艺受到人们的尊重;陆大胖子是个高官,退休后因为无法为乡邻带来利益而遭人嫌弃。先生像一个年迈的智者,用一个一个人物的故事,演绎多姿多彩的人生,让读者跟着他的笔触观看一幕幕人生的喜剧、悲剧,掩卷之余,还留给读者深长的思索。
2013年7月26日,孙方友先生不幸过逝,我有幸和先生生前见过一面。那一次,我和同事何学军拜访先生的胞弟先锋小说家墨白,晚上,我们一起邀请孙方友一起吃饭,刚到门口,先生就热情地迎了出来,还拿出《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分赠我和学军。听说一起吃晚饭,先生很抱歉地对我和学军说:“附近没有什么好的食堂。”看他那神情,好像附近没有好的饭店,完全是他的过错似的。初次相见,就承蒙先生以书相赠,就已经令我们很感动了,担心招待不周而有抱歉之意,尤其是他用到“食堂”这个词,好像让我们触碰到一块儿历史的化石,令我和学军感动。那时候,我想到他的新笔记小说,想到他对笔下人物真挚的赞美和同情,不由暗想:“也许,只有这样的先生,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吧。”
《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的丰富,是需要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研究者来揭示,我这短短的一篇小文,只是掀开了《陈州笔记》的帷幕往里面偷偷地看了一眼。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打开《陈州笔记》,都会发现先生的文字盛载着一个更多彩、更深邃的陈州;通过文字我们也会时时遇到一个更真诚、更广博的孙方友。我们一篇篇读下来,会让你如逢旧友,如饮老酒,就像那天我们的晚餐,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其实,那天我们去的小酒馆很别致,况且墨白先生又邀请了田中禾先生。能和三个当代著名作家一起饮酒聊天,那真是一次让我终生难忘的聚会。
原载2021年8月4日《河南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