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施德育教育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011-01-17 10:27:2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

 

实施德育教育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實施德育教育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吴丹

实施德育教育工作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多年来,经过国家教育部、各专家、各教研部门、各学校、千百万的基层班主任等的共同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已得出了许多优秀的经验,有的已得到广泛的推广。

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提高,德育教育要随这些变化而修订教育的内容,也要随学生思想和文化结构的不同而选择新的途径和方法。

文件、法规要求的,传统的或大家认同的途径和方法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就简要谈谈我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吧。

一、一些途径:

1、运用“环境育人”。

通过建设“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石,一园一亭,一台一径;教室的一墙一角,一色一形,一画一字……等等都赋予各类型、各内容的教育寓意,使它们都能“说话”。

2、开展“基地教育”。

利用当地的各种“教育基地”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主题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科技基地、农场基地、工厂基地、民族文化基地、敬老院等等,不同基地的不同主题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些东西就在他们身边。如我市华联厂是“神五”、“神六”器件的生产地,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可增加学生爱国、爱家乡的自豪感;在山沟里照样能生产高科技产品,激发学生爱科学、学文化的热情。

3、开办“法制学习班”。

针对常犯错的,或已达到“不良行为”界定的,时段犯错学生较集中时,可集中他们进行教育。我曾为这个“法制学习班”的学生进行教育过,并以“学生的需求点、提供一定的数量信息、举典型的事例、践行指导、成长利弊分析”为五个要素写了教育讲义。

4、举办“特色文体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四季变化、时代主题,甚至为鼓励后进班、后进学生专设各种文体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才能的机会,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团结性,改变他人不公正的看待等等,使学生健康成长。

5、参加“校外社会活动”。

如组织学生参加了“创建凯里文明”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就很大。

6、组织学校“主题教育活动”。

如:告别“四厅”(录像厅、游戏厅、舞厅、娱乐厅)签名活动等等。

7、创立“赏识的教学”

承认学生在学习、体育和艺术成就背后的某些东西。

8、实施“课堂教育”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是完成智慧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

9、搞活“主题班会”

不仅有严肃的,还要有轻松活泼的形式。如让学生表演来源于身边的小品、相声,交流讨论、演讲、表演、故事会,开展个唱、合唱等方式来感化学生,达到德育目标。

……

    二、一些方法

1、体验教育

课堂中、课外中,更多让学生体验教育点。

2、书信交流

这种方法在有时会收到意外的、惊喜的效果。

3、集中教育、交流

尤其针对犯错的学生,集中教育、交流更能透彻地分析错的根源与危害。

4、闪光点表扬

   帮助学生认识到,形成“善”(美好)的品德要比学文化知识上的成功更重要。

5、设置以“集体”为单位的比赛活动

   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荣誉感等意识。

6、组织参加校外主题活动

   如:组织参加“做合格小公民”活动。我设计的方案获得黔东南州优秀奖。

7、自编课本情景剧

   让学生扮演,使学生既深入了解、体会课本的知识内涵,又得到表演的的体验,也得到美的熏陶。我创编,学生表演的古诗文情景剧《明月几时有》获市初中组表演一等奖。

8、学校、家庭、社会一体

    通过写字条、打电话、走访等方法使家长关注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小区辅助教育。

9、创建慈善事项。

让学生崇尚互爱,爱心充溢。

……

    三、困难

    1、时间不够;

    2、精力还是有限;

    3、教育对象还是有反复的;

四、解决措施

   崇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精神,志存高远,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做一个灵魂工程师,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者;抓住机遇,做学生把握命运挑战的指导者;减少遗憾,做活动的精心设计者;设置新目标,做勇敢创造的开拓者;投入高感情,做学生心灵的慰藉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