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秋水
秋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8
  • 关注人气: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宁南岩远眺培风塔——普宁八景:南溪镇南岩古寺、洪阳镇培风塔

(2010-08-03 08:59:40)
标签:

杂谈

7月的最后一天,周六。
 
夏季的雨来得快,去得快。
早上,以为乌云密布雷雨阵阵,和朋友约好下午去南溪镇,是不成了。
结果,雨过天晴,下午艳阳高照。
于是,两点过后就出发。 
 
路过洪阳镇,转往南溪镇时候,遇见培风塔——我一直想要走近见识一下的古塔。
便要求朋友停下车,让我拍几张照片再走。
 
    培风塔俗称乌犁塔,位于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东北2公里处的塔脚乡后坑村之山丘上。因古时该地属乌犁乡,俗称乌犁塔。塔通高约36米,外观七层,平面作八角形,系三合土夯筑成的风水塔。清乾隆七年,知县萧麟趾倡建,洪阳方氏家族先贤方士第、方苍壁等主司其事,于壬戍秋动工,乾隆八年春(公元1743年)历时五个月竣工。
   塔座高1.65米,四面各筑九级台阶而上座台。塔座上下有栏杆,皆八角形。座底外围栏为透花窗,边长9.8米,走廊宽5米,座台上栏构筑成图案,边长5.4米,走廊宽1.35米,正面栏杆望柱上刻一对石狮,一对石雁,造型生动。   
    塔身高31.7米,第一外围边长3.9米,周长31.2米,墙厚达2.55米,室内每面边长1.5米。塔身逐层依次缩小至高层。第七层室内边长为0.71米。第一层仅辟一门入室。塔门向西南,门阔1.3米,高2.77米,拱顶。
    门顶原刻"培风塔"三字(1959年重修时误刻为"培峰塔")石门框上阴刻门联:"七级高擎雄插汉,千峰环拱壮扶与"。
    塔内空心,有奇特的内转石阶可登上各层。石阶共120级,因各层高度不尽相同而各层石阶级数有异第一层上第二层28级,以上各层级数分别为20、20、18、18、16。第二层以上每层开四个门(窗),相邻各层四门(窗)相互交错,既美观,又能在各层室内向外眺望四方。塔檐以红色砖叠砌而成,每个角有向上弯钩的芭蕉叶建筑图案。最高层(第七层)构造有别于以下各层,里面有藻井,外面有走廊,走廊上面每个角有一石柱,柱之上以瓦与三合土做成卷草花纹,造型古雅优美。
    塔顶由大葫芦及其三轮仰莲承托一个一千一百八十斤重的生铁小葫芦,别具一格。   
    培风宝塔造型美观,稳重挺拔,雄伟壮丽,二百多年来巍然屹立,为普宁"八景"之一。 
 
记得以前好几次路过南溪镇时候,便会在这“塔脚”下经过。
在汽车内,惊鸿一瞥!仰望着这黄色巨塔。寻思,它是什么!
那时,虽听闻有培风宝塔这么一回事,却一直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什么样子。
到了后来,才确定,原来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走下车去,本准备着拍一张照片就算了。
却问那路边塔后的一处石场人家,让我走进去靠近点拍摄好不,那人告诉我,绕弯过去就是正面了!
于是,便绕过去,谁知越走越里,最后来到塔的正面处!
好多次问起朋友关于培风塔,朋友总是说,不用去看了,看了白看!
第一,塔完全翻新了。第二,想进去看,得找人给开门!
而我这就遇上了,管理处没有人在!
不过,并无所谓的,让我拍张外景照片就挺满足了。
至于塔翻新甚至全新,没进去看过,我不知道。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在路上侧面看培风塔。
当然,这与我想象中的培风塔差得非常远。
主要的,还是它太新了吧。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正面的培风塔。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问起来过培风塔的朋友,总跟抱怨说,古塔都换上潮流的铁门了,还有什么好看的!
还好,这次我只是远观,印象还是不错。
 
培风塔不愧为普宁古八景之一!
登塔顶凭栏远步伐,南瞰普邑故城洪阳镇全貌,远近风物尽收眼底,北望榕江江水滔滔,甚是壮观。
当然,如今若再登塔,怕是看不到那时候的古景了。
 
拍了几张培风塔的照片,匆匆跑了出来。
甚是满足欣喜!!
坐上车,继续前去。
 
和另外一位南溪的朋友约好,过了培风塔,就打电话过去通知出来接我们。
然后,车一直开,却没去注意看路标,直接就走到了白塔镇去!
因为都不熟悉去南溪的路!
等看到过头了,觉得不对,便打电话问朋友怎么走。
掉头回来,又转了好一会,才走到南溪镇里去。
朋友说,没什么地方好玩的,就去原本说好的南岩古寺吧!
 
    南岩古寺,古称南庵。座落于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旧厝斗飞凤山上。是普宁古八景“南岩远眺”之胜地,也是佛教岭南禅宗之名迹。 
    南岩古寺悠久,其前身为南岩青牛洞,相传商朝时先民在此礼拜燃灯古佛,唐朝时建成佛殿。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普宁知县云文采和物我顶大师进一步修建南岩古寺,扩大古寺规模。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惠士奇先生曾到古寺隐居,设馆办学,培养人才。1961年南岩古寺被普宁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寺于2004年开始筹备重建,在2005年工程队挖掘大雄宝殿地基时,陆续挖出八九截石柱。有关专家考其造型,断定为唐朝物品,并猜测石柱折断、深埋土中的原因为地震造成。从石柱的大小,可以判断唐时古寺已经颇具规模。同时挖出的还有81斤古铜钱,数量7300多枚,从汉至元,历经十代,种类异常丰富。其中有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太平纪念币,汉代五凤钱和程咬金的瓦冈通宝,足以证明古寺往昔繁盛风光。
    今,南岩古寺坐南朝北偏东,为四合院式灰木结构,硬山顶,有大殿和两边厢房。寺后有和尚石,寺前有剃刀山,东侧有铜铃山,头巾石。寺侧低洼有一古井,称甘泉,井泉清澈甘甜。寺后巨石阴刻“万载云峰”四个大字,传说为清代著名学者惠士奇所书。寺周围有山柿、山桔、红豆等奇花异果,为惠士奇在此隐居、设馆讲学时所栽。 
    南岩古寺大厅上悬挂有康熙皇帝圣旨牌,千手观音殿前挂清代经学名家惠士奇所题写的“岭南禅宗”牌匾。寺前还有保存完好的物我大师和三、四世祖师圆寂塔。  
 
对于南岩古寺,是早有所闻!却未曾来过。
今天算是有机会来看看了。
当然,早在朋友处见过不少南岩古寺的照片。
看过照片,对于古寺重建——完全新的寺庙,一直觉得这个古字,来得牵强。
但,也无所谓这些了。
现在,不都是这样的吗。
 
在南溪镇内到南岩古寺非常的近。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
一直以为南岩古寺藏于深山之中,不想,却如此靠近人烟且繁华。
本以为会先看到古寺山门,却也没有。
原来,它的修建工程还在进行中!
 
停下车,跟着朋友随处走走。
第一个去的,是万佛塔。
当然,还得路过这四面佛。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四面佛。
 
早听闻南岩古寺如今以玉佛盛名!
从下车走过了,便到处都是佛——白色的玉佛。
 
    目前,南岩古寺共有玉石塑佛像24尊,菩萨、祖师爷像25尊,罗汉像516尊,诸天护法神35尊,玉狮、玉象各1尊,共计598尊,另外还有万佛塔佛像浮雕20008尊,巨幅九龙壁、排楼二十四天龙等,洋洋大观。
    所有的雕像,除了万佛塔塔体佛像10008尊用汉白玉雕刻之外,其余10600多尊全部都是用缅甸玉石雕刻。佛教界人士认为这批玉石雕像规模之大、造型之完备,都是海内外所未有的。雕像的玉石原料全部都是原始玉石,或洁白细腻,或晶莹剔透,品质上乘。每尊雕像都是用整块天然石料雕凿而成,实为罕见。其中长度达7.21米的释迦牟尼吉祥卧像、高度达5.78米的金刚圣母像、4.55米的海岛观音像、4.3米的千手千眼观音像、4.2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所采用石料体积之巨大尤为罕见。据统计,这批玉石雕像总重量约为4300多吨。
    这批雕像均为典型的缅甸佛教艺术造型,带有浓郁的异国格调,与我国传统佛教雕像有所不同。佛像和菩萨像表情雍容祥和,衣冠华丽大气,饰以珍珠、玛瑙、缨络形状的装饰品,显得异彩堂皇。500多尊罗汉像形态、表情各异,体现了艺术家的高超手法。众多天人、护法神仪容或平和虔诚,或威严怒目,其骑云驾霓的神态,更引发人们渺远的天国之思。万佛塔晶莹屹立,与万佛塔牌楼、四面佛亭组成一大景观,远望之,圣洁之感油然而生。
 
以上是目前南岩古寺玉佛的简介。
我随走,能遇到多少,就看多少吧。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万佛塔。
常常见到的南岩古寺照片,多是这万佛塔。
如今,它就耸立在我面前。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万佛菩萨吉祥宝塔。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除了塔最下一层为八座大佛雕像之外,其余都为小型浮雕佛像。总共10008尊。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佛塔最下一层的大佛像。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塔基围栏上的石狮子。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万佛塔牌坊下算命的人群。
 
在万佛塔逗留一会,想拍点什么,却再拍不出来。
而朋友站在那里,也想了好久,找不到什么!!
于是,走了出来。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岭南禅宗。
也叫头巾石。这是在万佛塔右侧边的大石刻。
在大石下面,还设奉祀有土地之神!
 
关于头巾石,据闻与飞凤山有关:
    唐朝年间、南疆干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如来佛得知此事,便洒甘露以济万物。自此,南疆一带,年年五谷丰登,人皆欢乐。 
   如来佛的甘露即将洒尽,就命一小僧,乘殿前彩凤前往南海观音菩萨处取甘泉。他吩咐小僧说:“三更向东飞,四更朝南翔,曰出停下处,菩萨付泉归。”怎料,小僧记成:“四更向东飞,五更朝南翔,曰午停下处,菩萨付泉归。”彩凤驮着小僧,飞到曰出便停下来。小僧以为到了南海观音住所。但四下寻找却不见观音踪影。仔细一想,才想起记错了时间,顿时心中大乱。慌乱之中,他把头巾、剃刀、铜铃都丢了。他心急如焚,僵直而立,霎时化作和尚石;剃刀、铜铃变成山头,头巾化为头巾石。彩凤待要起飞,怎奈尾巴被石人压住,飞不起来,慢慢变成一座山——后人称为飞凤山。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在头巾石边望飞凤山上的唐朝佛石。
 
拍了这照片,我们就准备上古寺去看看了。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真语亭。
亭子位于万佛塔与四面佛亭之间。
走得匆忙,于是拍张就离开去。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古寺右门——从善如流。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古寺萧墙上的九龙壁。
可惜玻璃反光,拍得不好。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东方玉佛国——南岩古寺,
效果图中,古寺建筑群规模之大,都不知要什么时候才能完全建成。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古寺正面。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前厅。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问。
我们到了古寺时候,已经是上午课时间。
看那么多师傅在专心念佛,我也不好意思走上去大雄宝殿看看。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圆门内的大雄宝殿。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左厢。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后进的千手观音殿。
本来有一块惠士奇的牌匾在此处,可惜匆忙没更多仔细观看。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千手观音阁后面是藏经楼。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卧佛。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释迦如来吉祥卧。
也许,这应该普宁周边地区唯一的卧佛了!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在古寺右大门进来,通过右厢内巷往后进走去,经过千手观音阁、藏经楼,最后在左厢巷子走了左大门来。
想接下来该去什么地方,看看寺后高山处,应是不错的去向,便问着朋友去不。
反正也没别的去处,就上去看看吧。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古寺左大门前。
站在这里,感受“南岩远眺”。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鼓楼,鼓楼一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鼓楼里的观音菩萨。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钟楼,钟楼一层供奉的是地藏菩萨。
 
顺着左边外巷直上,有一石阶可以通往飞凤山顶。
在还未到山顶处,有一亭子——飞凤亭。
可惜飞凤亭前的树木相对高了很多,想拍照全景照片是不成了。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站在飞凤亭边远眺山下的古寺。
 
顺着飞凤亭后的路继续上山。
不久就到了山顶。
山顶上的草木虽然有些稀疏,不过依然是遮挡了视线。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
也许,这就是“南岩远眺”了吧。
只可惜,山下不再是古时候的“远眺”之境了。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培风塔。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我们来时的路。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这是一块在飞凤山顶上的大石,可惜这中间的字我辨认不出来。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阳光普照。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唐朝佛石。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在佛石边上俯视古寺。
看着古寺的新建建筑,似乎有些零散,也许再过些年来,才能真正感受它的美吧。
 
我们在山上逗留了好一会,然后就下山去。
当然,是准备离开了。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琉璃黄瓦的古寺屋顶。
 
出了古寺外,顺着路走去看看龙泉古井,聚宝池等。
当然,实在没多少可拍摄的地方,走过就算了。
走下来,又去晒甘露观音阁边上看看,觉得阁后面的佛塔有点意思,又走了过去看看。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妙空法师舍利塔。
我很好奇这个异国情调的佛塔。
本来想多看一会,看着朋友对这些却不是很感兴趣,匆匆拍张照片就走。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佛母殿。
当然,这殿如今还为修建完成!看过就走。
 
这南岩古寺之行,来得匆忙,去得也匆忙。一路走过,有不少地方都没有进去看看。
其实我都可以更仔细去看看的,可惜,却总想着等它建成之后再来!
也许,更多的还是因为古与新之间的一种拍摄矛盾。
但都无所谓了,反正随行随拍!
 
走出了佛母殿旁边的路,我们就坐上车回去了。

南岩远眺培风塔 - 一走了之 - 普宁风光
回来时候,南溪半路上的黄昏飞云。
本来是一道曙光透过云来的,可惜我跑出车来,就没了。
 
这天短短几个小时之行,走访了两处普宁古八景,甚是高兴!!
在此,感谢同行的朋友一路陪伴照顾!
因个人能力,图文无法做到最好。
图志可读性仅此!见谅!
 
2010,8,3
完。

本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网上转载须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并保留原图片水印说明等。
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非完整性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