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晋黄土地风情——阳曲石岭关凭吊

(2013-04-08 16:50:15)
标签:

山路

情景

荒凉

破败

城关

分类: 游记散文
   在太原住了将近40年,竟然不知道太原还有三个关口之地,真可谓孤陋寡闻了。只是在今年的4月初,和朋友们骑行去忻州,路过阳曲县石岭关,才在无意中惊异的发现了这个地方。下面就给各位介绍这个地方,如果各位有机会来太原的话,应该抽空去看看,相信你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
http://s3/mw690/71c1ecfbtd9d5c62d6272&690    这是在集合地汇合,大家准备出发了。看这身行头打扮和车辆,起码有半专业的水准。http://s8/mw690/71c1ecfbtd9d5dbd2c2c7&690
    有人费力有人逍遥,咱家就属于坐车的逍遥派,负责拍照。好在市区的路况平展展的,大家还能不算太费力的悠着骑。
http://s16/mw690/71c1ecfbtd9d5ec55644f&690    一个来小时即到了阳曲县的地界,大概骑行了30公里
http://s9/mw690/71c1ecfbtd9d60239b858&690    穿过县城,进入山路,朋友们开始吃力爬坡了。
http://s10/mw690/71c1ecfbtd9d6099ce869&690    这是朋友们上一次骑行爬山的雄姿,放到这里展示炫耀一下。
http://s11/mw690/71c1ecfbtd9d6380c4aca&690
   来到石岭关,现在进入正题。本来没有想到其他,只是要在这里拍照留念。原因有二:一是这里是太原阳曲县与忻州的分界处;二是从这里往忻州去,是一路下坡达10公里之遥,骑友们顺坡而下,畅快淋漓;而从忻州回太原,则让骑友气喘如牛,大汗淋漓。正如有句话形容的那样:爬坡如便秘,下坡如拉稀。
http://s6/mw690/71c1ecfbtd9d6403c9035&690    结果这位大盂镇代销点兼小卖铺的老板娘告诉我们,里面有个城关口,可以去看看,我随口问,收不收费?老板娘说,不收费,随便看,每年春秋时节都有不少人来看。
http://s2/mw690/71c1ecfbtd9d64f04b191&690    我等一听有这种好事,赶紧往里走。十分感谢这位女士,幸亏她的提醒,不然的话,我们就错过了一个欣赏风景的机会。
http://s6/mw690/71c1ecfbtd9d689d1ee75&690   有道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常言又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在这里拍一张,展现黄土地的风貌。我们不知道转过这道墙,会看到什么情景。说实话,当时也没抱着什么希望,在这个偏僻的地方,能有什么可看的风景啊?不收费的地方,大概观赏性不会高了。
http://s7/mw690/71c1ecfbtd9d697a80f96&690    哇,好一座古朴、气派的城门关!看到这个城门关后,我们心里确实为之一振,虽然这座城关面貌破旧、局部损毁,但仍不失当年的伟岸雄姿。
http://s2/mw690/71c1ecfbt7c2f140d2491&690    石岭关古称“白皮关”,“石岭镇”,号称太原古三关中(赤塘关、天门关,现几无遗迹)的一关。位于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北二里的地方,东靠小五台,西连官帽山。山势峻险,关隘雄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太原通往代、云、宁、朔的交通要冲,素称太原忻定出入之门户。石岭关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明筑土城戍守,万历年间改筑石城” 古关内、外两门均毁,仅存中门,名曰“耀德”,系万历二十四年(1596)所建。耀德二字已经模糊不清了。
http://s13/mw690/71c1ecfbtd9d7082b909c&690    门洞长10.3米,宽3.9米,高7.4米,石砌门台,砖券拱门,十分坚固。城墙底宽3至4米,顶宽1米,高5至6米,依山曲折筑砌。折北向又有残墙150余米。原由太原前卫镇抚千户朱龙,泽州柳树店巡检司巡检杨萌寅任委官,组织山西各州县匠夫共885名建成。据史籍记载:武德八年(625)突厥骑兵曾逾石岭寇并州。宋开宝二年(969)宋太祖征伐晋阳,辽国军队增援北汉,赵匡胤命何继筠将兵赴石岭关拒之,宋、辽曾为争夺石岭关,浴血拼战。金天会三年(1125)冬,金军南侵北宋,西路统帅粘罕(宗翰曾出兵克石岭取太原。元末,孛罗扩廓曾战于此关。1920年创建公路时,将石岭关洞门凿通,将关东墙拆毁。1937年(民国26年)秋,日本侵略军先攻破石岭关而沦陷太原。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公路交通事业,根治古关险道坡陡弯疾,交通故障多发的蔽端,将石岭关道路裁弯取直,降坡拓宽,腰斩石岭关城,结束了古关石岭交通难的历史。 http://s1/mw690/71c1ecfbtd9d717a3df40&690    古关旁的一座五道神庙。
http://s15/mw690/71c1ecfbtd9d7230a727e&690    换个角度,看古关的全貌。
    石岭关往太原的这一面,有村民居住,人气颇旺,我就不去察看啦,发几张图就算了。据小卖部的老板娘介绍,这村里现有5、60号人,而早先则有上百人。重点去看关口的B面。
http://s4/mw690/71c1ecfbt7c2f2757bcc3&690    关门墙洞陈旧深邃,蕴含着岁月的沧桑,似乎洞穿了两种世界,连接着古今两个社会。
http://s4/mw690/71c1ecfbtd9d79fdb0f63&690    这是石岭关的B面,上面的弹痕清晰可见,诉说着战争年代的惨烈。我们赶紧拍照留念。
http://s5/mw690/71c1ecfbtd9d7b4ae81a4&690    古关墙边第一家,在城关B面,我们也仅仅看到这一家。
http://s1/mw690/71c1ecfbtd9d7f065ad20&690    退到远处观看这座关口,雄关漫道,树木萧瑟。http://s1/mw690/71c1ecfbtd9d83a89eea0&690    这条古老的大道,走进走出过多少个古人,见证过多少起商旅和事件?接下来,各位看到的情景是这样的。
http://s8/mw690/71c1ecfbtd9d7cb9f37a7&690     荒芜的街道,剩下的只有满目苍凉。
    破烂的门墙,挡不住岁月的侵蚀。
    倒塌的乱石,空落的庭院,哀叹着昔日的兴旺。
http://s15/mw690/71c1ecfbtd9d81d27080e&690   遗弃的物品,展示着无奈的结局。http://s11/mw690/71c1ecfbtd9d82d0c509a&690    登高而望,处处透露着破落和无情。
    到了村边上,是108国道,这大概就是1920年将石岭关洞门凿通,将关东墙拆毁,而创建的公路了。http://s1/mw690/71c1ecfbtda5dde8465b0&690
    这条路通向后面的一处地方。
 http://s8/mw690/71c1ecfbtda5dffb03157&690
    石岭关,就如一个被历史遗弃的孤儿,凄风苦雨、寂寞萧索的矗立在这里,那沧桑的面貌,颓废的房屋,破落的墙垣,默默无言的展示着自己的悲哀历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