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案例:
近来一好友对于自己读一年级的孩子(男孩)的忧心匆匆,两个家长苦无对策,专门打电话咨询我的意见。孩子主要表现为个性强,喜欢喧闹;爱玩游戏,厌倦学习;课堂不专心,考试很粗心,老师急,家长更急;把家长的忠告当耳边风,勉强答应,过后依然;考试分数“每况日下”,总之一直在平均线一下。
我的总体印象是这孩子很有灵气,活泼好动,游戏玩得尤其好。孩子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少,但主要是母亲来管教,她对孩子的行为规范非常重视,对日常孩子的错误、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考试、作业成绩比较上心,定规则、勤辅导、勤奖罚。孩子的父亲是程序员,对电脑技术研究很深,玩游戏也很出色。因为爸爸工作忙,跟孩子相处的时间相对少一些。
说真的,我觉得这孩子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主要是妈妈在跟自己较劲,呵呵。
于是,在跟孩子爸爸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中,我“偷偷”给孩子的爸爸的建议是:
1、孩子很聪明,智力一点问题没有,只是妈妈太担心了;
2、跟妈妈协商好,以后由爸爸多抽出时间来跟孩子“单独出去”玩;
3、对孩子的分数以平常心对待,不要把老师的评价太当一回事;
4、把孩子作为家庭里平等的一员,让他“说”(有话语权),尊重他的意愿定规则,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从心里接受和肯定他做到的,不要太在意他做不好的。尤其是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层层加码。特别不能这样:
“孩子,这次你考了96分(比原来多了3分),有了进步!但不够好(因为平均分是98分),继续努力!下次果然考了98分,你真棒!妈妈要奖励你......不过要继续努力,你看这失去的两分我上次已跟你分析过了,这次还是错了,真是可惜呀,要不然就100分了!o(︶︿︶)o
唉!你还是这么粗枝大叶!
(于是孩子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家长变得火急火燎的,孩子却越来越不当一回事)
唉!孩子,现在我不求你考高分了,这样吧,下次你只要考到93分就成,这要求不算过份吧?!.......”
联想到朋友两人都很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妈妈更是劳心劳力,对各种育儿方法和育儿理念的学习也很重视,竟然也陷入如此困境,感慨之余,不得不思考更多!
思考题一:如何理解学校、老师、家长的关系?
1、理解教育的大环境
当前总体的教育氛围是重成绩、轻育人;重管理,轻感化。其实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合情却不合理,代表着现实的状况,却不是本该如此。培养出来的人的优势是过去式的,他们肯定能适应“现在”,遗憾的是这个“现在”之于将来,就是过去!这与“刻舟求剑”的道理暗合!
现在的教育体系缺乏前瞻性,我们很多家长却认为这是最“实际”的,所以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轻视了孩子个性教育和品格塑造的努力,对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亦步亦趋者多,阳奉阴违者(意思是自己是看不起老师的,却让孩子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做,认为做人就应该如此,这叫适者生存)也不少,有些甚至在老师的要求的基础上变本加厉,以求让孩子经历“苦中苦”,成为“人上人”!
孰不知,缺乏个性的孩子,容易随大流、被同化。个人的潜能总是被压抑必然导致对自己的缺乏自信心和认同感,将来面临更多同质竞争,社会性越强,越容易受他人误导或误导他人。当然成为“强人”的机会少,成为炮灰的几率大!
2、了解老师的脾气
好老师可遇不可求,一般的老师重规范,轻个性。在简单得有些粗暴的“问责”制度下,缺乏教学创新所需要的包容氛围和课堂支撑,老师们教学的局限性很大。人都希望有所成就,于是教学上的“管理创新”常常成为一些老师求“上进”的方向,然而这教学管理的空间其实也是很小,只能在一个“向管理要成绩”的大方向上更加严格更加用情,其结果往往是课堂和作业模式化,片面追求量化,效果评估单一化。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接受能力被忽视,有个性的学生被边缘化。因为评价标准单一,班际竞争异常激烈,“好学”、“分数高”的学生是老师的宠儿和班里的“牌子”。一番博弈下来,班集体出成绩了,老师被评上优秀就顺理成章。
当然有良知又热爱教育的老师肯定不少,却不是主流,这样的好老师们在工作上往往很长时间内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同和支持,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值得尊敬又令人惋惜!
孩子不同学习阶段遇到不同的老师。对于一般的老师,家长有必要多关注孩子课堂的学习效果,评估老师的教学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有的放矢,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为自己的学习做主,而不必委曲求全,太在意老师的要求和评价。对于好老师,当然是加强沟通,拉近关系,获取老师的理解,多让孩子表现自己的个性,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其引导!
3、明确家长的教育定位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68ZH00SIGG.gif成为孩子品质育成的关键角色
自己孩子的事情自己管,争取教育主动权,这一点要开宗明义,对孩子负责到底!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的心智教育中,重在“悟”轻在“说”,经历为王,孩子在生活里有什么体验决定了他们能悟到什么道理,能悟到多深。
家长应该有“克己育人,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胸怀、毅力和决心,同时怀有一颗平常心。在成长的特殊阶段,紧紧跟在孩子后面,以具体学习生活经历为背景,随着他们打开一扇扇心智之门,勇敢地体验,宽容地接纳,用心地坚持。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68ZH00SIGG.gif关键时候的铁杆粉丝角色
学会赏识才能在关键时候相信孩子,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毫无保留地支持孩子,即使为此放弃自己所有的经验和阅历!因为我们支持的是一种新的生命力,也是代表我们不可能到达的另一种高度。从生产和惠及的角度,顾客是上帝,做教育工作的“上帝”就是孩子,所以必须有“因孩子而变”的情怀!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68ZH00SIGG.gif缘分的契合者
在这里,其实就是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成全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受到名师的教育和高人的点化。孩子自身努力之外,影响最大是人文氛围和“知人”。能理解孩子个性、看到孩子的潜力并能在某一个方面点化、辅导孩子及时发挥这种潜力的人就是孩子的知人。所谓“老师带进门,成才靠自己”。
我们要尽量了解孩子的个性和感知孩子的潜质,对孩子的发展方向有所思考,在大方向和大事情上做到心中有数,
致力于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的“投资”上,而因为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这“投资”的方向往往不是“潮流”和“时尚”的方向。从这个角度,家长需要具备“稳、准、狠”的定力、眼光和斗志!
思考题二:如何对待作业和考试分数?
1、理解孩子的课堂
孩子的角色是学生,孩子需要通过课堂学习知识,而课堂的掌控着是学校和老师。从孩子的角度,需要保持一种积极投入的学习状态才能学习好。应该说,由于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孩子的精力、求知欲和接受能力都是不用担心的,因此课堂的新鲜感、信息的活性和信息量是造成孩子喜欢上课与否的关键因素。
家长对学习大纲的要求、课本的编排和课堂的进度最好有清晰的了解,因为这样有利于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了解课堂的质量和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培养跟孩子的情感同理,进而在孩子的作业要求中有所明晰和课堂外的学习中有所延展。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课堂学习的不能说没用,但局限性显而易见!学校和课堂之外的天地很大,课外的阅读和活性的学习对课堂是极其重要的补充,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超过课堂学习本身的意义!因为这些往往会成为孩子自身能力的直接构成,也恰恰是由于个性的差异、意识的早晚和努力程度的区别,造成了孩子竞争力和命运的差异。
2、理解孩子的脾性
学校教育是“面”的教育,所以在评价上会倾向于孩子是否合群和遵守规则,更容易以不同孩子学习结果的比较来“说事
”。相对而言,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容易感知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及有利的学习方向。
因此,自己的孩子怎样才能投入课堂,如何适应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学习的重点和原则在哪里?我想顺势而为非常重要,关键的地方一定要支持孩子,做好来自学习压力的缓冲和师生关系的牵引,而不是简单地顺从老师!
3、明确孩子的学习定位。
努力促成老师理解孩子的特点,尽量因材施教,给孩子以释怀,让孩子有意识自己确定当前的学习目标,掌握关键的学习内容,自主分配时间和精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支持孩子,用心促成他自己做决定,再监督他为此承担责任。
心里有适合孩子的稳定的评价体系!学校的作业不是必须完成的,在校学习的分数不是必须参考的,学校老师的评价也不是必然要接受的。但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和进步是必须的。达到学校的要求不一定说明孩子成长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不一定说明孩子真的就进步了。怕就怕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心智却悄悄地停止发育了,学校、老师、家长都不知道!多年以后孩子“长大”了,出来社会了,人到中年的时候他们自己的孩子需要教育,他们的父母需要赡养,才知道这个孩子内心早已停止了生长!所以面对类似的危机,我们要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做孩子强大的后盾,有时候甚至是“肉盾”!
思考题三
如何对待孩子的兴趣?
1、理解孩子当前阶段的需要
孩子要是没有要满足某种特定心理需要的强烈诉求,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或者说无法找到学习的兴奋点。
可以这样认为:总体上孩子在长身体、长见识,能力形成的时期。孩子的需要就是长身体、长见识、长能力。从“长大成人”后的结果来看,孩子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需要具备的技能也很多,但是并不是孩子学习的动机和心理需要。所以对于不同阶段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具体需求,我们都必须认知、尊重、响应,这些需求有前后的连贯性和厚积薄发的特点,违反生长规律强求,出现尴尬局面自然难以避免!
如孩子在课堂上好动、对抗老师和家长、消极对待学习和上课的要求,这些大多可以从孩子的需要与成人的需要冲突这个角度切入分析问题。
2、帮助孩子找到兴趣中学习的兴奋点
如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某种能力的展现,更是“生活”角色的体验和心理形成的一部分,其中关键就是孩子不断从中获得对自己的能力认知和认同感。其实这就是一种积极生长的力!放在其他地方一样会发挥作用。所以,要先认识、理解、承认和欣赏孩子这种已有的能力,其实也就能理解孩子的兴奋点在哪里。
兴奋点是可以共通或转移的。通过跟孩子一起分享、经历一些事情,阅读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让他能够把游戏中虚无角色上的品质嫁接到现实生活里的具体事情中,为之打拼,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肯定,也就完成了兴奋点的转移。
3、让孩子尽情投入
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坚持让孩子从经历中得到。只要孩子敢于尝试,我们宽心对待。孩子肯定能感知、理解和接受其中的乐趣和挑战,也能自己思考、管理、改善学习的过程,体验到成长的力!这样的孩子当然会是一个好学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