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趣“端午粽飘香”

(2011-06-01 12:17:15)
标签:

文化

生活感悟

杂谈

金穗文学

情感

分类: 百姓讲坛

http://s6/middle/71c0aedcha49ed3301805&690

                话趣“端午粽飘香”

                                文/陶武

    序:离端午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心中思绪万千。人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我而言,父母双亲和家人都在身边也没什么遗憾的。但是,由于常年身在他乡工作和生活,在端午节这一天,特别感触故乡的山和水。人说离别家乡是乡愁,但我阔别家乡已经整整25年,这种萌乡之情很难用言语来表白…

    借以话趣“端午粽飘香”一文,缅怀故乡,以文言情…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故乡的“粽飘香”

    提及老家本人也许能沾一点先人的风光,吾是湖北黄岗今称湖北新洲。与传说中的屈原“大阁老”也算是半个家乡人,史书上记载他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尽管县市不同,但毕竟也是湖北人。湖北家乡的“粽飘香”也来源于对他的怀念,大致风俗都相同。

    陶姓在湖北老家也是一个大姓,有自己的祠堂。我的祖父这一辈有6个子妹,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有十个兄弟子妹,这还不包括堂兄子妹。后来随着祖父的迁徙,才离开老家…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族人都把这个节日(端午节)前后安排的满满的。做粽子,龙舟竞渡,祭祀等等。

    在故乡,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尤甚,纪念的方式虽地方上有点差异,但家乡人对于一个端午节远远不够表达人们的那份思念的情怀。他们要在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

    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的重头戏。“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让常年角黍盘。”(《归州重五》),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描述秭归当年的端午龙舟竞渡的盛况。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端阳节时的峡江屈原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江上龙舟飞渡,岸上人山人海…
    正所谓: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
    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家乡的人们都随着游江龙舟的鼓点节奏,深情地歌唱,并满怀着崇敬之心把预先备好的粽子纷纷投入江中…

 

   端午粽的诗歌

   也许受祖辈影响,少更时期,爱好文学,最早也缘于诗歌。那时青涩年华,喜欢写一点诗,最早也得意于故乡的感染,尤其是端午节这一天的龙舟诗歌会,是最让人感怀。

  “君不见长江水向东流”但我接对的是“喻不闻屈子节唯鄂有。

    关于描写端午粽的诗歌有很多,故乡的野对子也举不胜举。

   如下诗:
   1.辞世颂
   留得屈原香粽在,
   龙舟竞渡尽争先。 
   从今剪断缘丝索,
   不用来生复结缘。
 
   2.粽子诗
   四角尖尖草缚腰,
   浪荡锅中走一遭。
   若还撞见唐三藏,
   将来剥得赤条条。
 
   香粽年年祭屈原,
   斋僧今日结良缘。
   满堂供尽知多少,
   生死工夫那个先?
   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葛蒲,
   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3.自题一首:
    五月的浓情
溢满大街小巷
小小的棱角分明的粽子
被七彩的丝线
紧紧裹上


蜜蜜的甜枣
软糯的香米
把思念裹满心房

袭人的棕香
氤氲了城市 村庄

屈子
我又把您的《离骚》
再一次吟唱

故乡啊
儿时玩耍的天堂
翻滚着几千年的波浪

诗人的身影
还在吗

昂首问天
低头向往

粽子的飘香
   龙舟的竞渡
   我仿佛看见屈子的身影

您的光辉
在日月里轮回
在时间长河里闪光

小小的香粽里
裹满了浓郁的乡愁

   端午粽飘香!

                                                   感怀“端午粽飘香”随笔杂感

                                                               2011.5.30构思

                                                               2011.6.1上传

 

相同类似风格博文:

1.中国文者的历史使命在哪? 话趣“端午粽飘香”

2.重温“市声说”偶感

3.话曾国藩的“人事”原则 中国文者的历史使命在哪?

4.阅《仓央嘉措诗传》观后感 中国文者的历史使命在哪?

5.中国文学的新纪元在那?(写给新浪总编部的一封信

6.杂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