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年上海跟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还是有点意思的。全国卷一卷那个,确实挺搞笑。
女儿跟父亲的这个逻辑,可以在论语里找到。就是直躬证父,孔子与楚国人有过辨析。孔子遵从的是伦理机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楚国人更契约,是市场机制。
中国人最喜欢搞一些情理矛盾让你钻进去处理。比如老妈跟媳妇掉水里了你先救谁云云。其实现实中我们根本就救不了谁,自己逃都逃不出。
还有一些反映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总是习惯问孩子,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爷爷还是奶奶。。孩子被教出总要选择其一,前面总有答案。
当然,我也曾发明过牛逼的问题,这么问过闺女:你到底喜欢爸爸还是爸爸啊?让她没有选择。。
情理矛盾看上去是矛盾,在中国人眼中,都是确定的答案。这里面就带有粗暴与牺牲,根本就不符合人性。
公务员考试的题目里,这类更多。毕业公务员考试,我获得两次面试机会,全部是这种问题。一个老头问我,单位老领导生病了,恰好公司又发生一件急事,你被认命为新领导,你会先怎么做。另一次问我如果甲乙两个领导闹矛盾,甲当初招募你进来,乙是你的上司,你该怎么办。。呵呵。中国的官场都这么讲求技巧,怪不得腐败这么多,不是做事的,是搞关系的。
从小就这么教育,充满功利。
上海的作文题,似乎很吻合几年来语文课本改革里的审美趋势,带有人格塑造的用意。
女儿跟父亲的这个逻辑,可以在论语里找到。就是直躬证父,孔子与楚国人有过辨析。孔子遵从的是伦理机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楚国人更契约,是市场机制。
中国人最喜欢搞一些情理矛盾让你钻进去处理。比如老妈跟媳妇掉水里了你先救谁云云。其实现实中我们根本就救不了谁,自己逃都逃不出。
还有一些反映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总是习惯问孩子,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爷爷还是奶奶。。孩子被教出总要选择其一,前面总有答案。
当然,我也曾发明过牛逼的问题,这么问过闺女:你到底喜欢爸爸还是爸爸啊?让她没有选择。。
情理矛盾看上去是矛盾,在中国人眼中,都是确定的答案。这里面就带有粗暴与牺牲,根本就不符合人性。
公务员考试的题目里,这类更多。毕业公务员考试,我获得两次面试机会,全部是这种问题。一个老头问我,单位老领导生病了,恰好公司又发生一件急事,你被认命为新领导,你会先怎么做。另一次问我如果甲乙两个领导闹矛盾,甲当初招募你进来,乙是你的上司,你该怎么办。。呵呵。中国的官场都这么讲求技巧,怪不得腐败这么多,不是做事的,是搞关系的。
从小就这么教育,充满功利。
上海的作文题,似乎很吻合几年来语文课本改革里的审美趋势,带有人格塑造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