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如晨999
王如晨99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7,023
  • 关注人气:2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东“新消费主义”能搅局阿里“双11”吗

(2014-10-24 09:01:59)
标签:

京东

双11

阿里

电子商务

分类: 产业评论

同样是美国IPO企业,一个是全球互联网企业老二,一个是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阿里与京东的视野反差越来越大。

 

这种差距,在即将来临的“双十一”面前展露无遗。先说京东吧。

 

刘强东现在好像在读啥哲学书。这几天整出来一个新词“新消费主义”。看去很是高大上,说是还消费者以“消费主权”,它如此这般:有权以最低成本买到优质商品、有权以最少等待收到心仪东东、有权以最简流程享受满意服务。

 

这诉求本来就是最基本的。为啥还要喊出冰箱要制冷,面包不能有毒?好事者马上解读说,这是针对阿里双十一的进攻,你看京东打的牌主要是低价优质、物流优势。接着,京东宣布了它的亚洲一号物流基地启用的消息,真及时。

 

确实有这种强烈的印象。好事者说,双十一将成为中国两大电商的龙头争霸战。这简直可笑。

 

且不说京东距离阿里多远。从交易额来说,2013年,1个天猫=4个京东,1个淘宝交易额=9个京东。就算一个“双十一”京东奇怪地胜出——这可能性等于国足获得下届大力神杯——那又怎么样呢,平台规模依然差距巨大。

 

而且,仔细看看所谓“新消费主义”,它的实质原本不过是一场促销噱头,支撑点还是一个老套路:价格战。京东说,11月1日到12日,将在全平台开展大力度、全品类的促销活动,并发起“一价到底12天”活动。

 

显然,“新消费主义”透露着临时抱佛脚的仓促。顿时让人觉得,就算穿了美国IPO外衣,土豪终归是土豪,改不了。就算希望临门一脚多卖几件商品,京东能不能玩点新东西?

 

不是否认让利不好,京东还送红包呢,跟往年一个样。但真正的让利,是要尊重整个产业链,有生态意识,而不是胁迫,杀鸡取卵。你看看京东促销宣传里对厂家是“要求”,号令上游,兜不住霸气。

 

一家至今未能年度盈利的中国电商老二,平常消费价格已不具备优势,却要连续6年在双十一掀起价格战,你觉得会是一种正常运营么?过去几年,京东备受指责,说它饮鸩止喝,杀鸡取卵,牺牲生态,培养起一种逢促销才疯的电商价格战,导致行业持续出现消费波动。

 

应该能够想起过去局面。美苏争霸时,五一与国庆被搞成了集中消费日,平常反而持币观望。于是供应链、售后、倾销、价格虚伪等种种问题都出现了。

 

电商业是时候走出这种粗暴粗放的经营思维了。京东的新消费主义是一种包装粗糙的急功近利的营销噱头,若不能改变思维,它会再度成为滞销商品或用户非急需商品的大倾销。

 

说实话,我真的不相信刘强东不明白这些,增强更多生态意识。强硬临时抱佛脚包装概念,大概跟京东的一种无奈有关。围绕着它,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方向,最核心当然是这两点:

 

1、自营与开放平台的纠结:

 

京东规模比不上阿里,导致营销传播策略总有些走样,剑走偏锋,缺少生态意识。截至目前,它一直强调自己是自营,比阿里更有未来。我要说,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自营不是没有合理处,但它讲求控制与约束,缺乏信任构建,若要真正激活整个生态体系,激活生产力,必须从控制转向开放。

 

这也是马云今年以来一直强调的从IT转向DT(数据)时代转变的内涵,这被他明确称为阿里的战略变革。时代正在走向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DT数据时代”。

 

“绝大部分的人今天站在IT的角度看待世界,以我为主,方便我管理。DT是以别人为主,支持别人,只有别人成功你才会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的转变。”马云说。

 

绝非饰美马云,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开放思维。电商自营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它一定会有边界,到了一定规模,会受限于专业分工与客户利益竞争的矛盾。若要创造更大影响力,必须走向开放。

 

而且,坚持开放平台也是对于传统经济的尊重。京东过去之所以零供关系不那么和谐,原因主要在于,它的自营策略里与客户有利益竞争关系。合理的局面是,以专业的技术、平台、基础设施等手段,为传统企业提供服务。

 

实际上,京东早就不是纯粹的自营模式了,上季财报显示,它的开放平台已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京东借自营强调与阿里的差异,贬低开放模式,其实是过渡期的一种无奈。如果它现在就承认未来会以开放平台为主,等于取消的自己的经营特色,成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追随者。确实,现在京东必须强调自营,呵呵。

 

2、所谓自建物流的神话。

 

京东近来最为自得的是它的所谓物流,简直有神化倾向。人们说京东是自建物流,阿里原来是第三方物流,现在搞菜鸟还没起来,于是就说阿里不行。我觉得这真可笑。全球流通行业总的贸易额里,一直是第三方物流占据主导。而且这已经是一个专业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自建物流主要是侧重骨干体系的搭建。无数的配送,尤其是最后几公司,越来越依靠社会化物流体系。

 

在我看来,那些自身平台有限而刻意强调大规模自建物流的企业,大都是隐形地大搞物流地产罢了。这个油水之多,人们早就明白。许多流通企业都这么干过,甚至在物流地产上建起了变相的商品房。

 

你听听最近刘强东的话。他说,公司上海亚洲一号物流基地启用后,未来会给第三方企业提供服务。京东接着宣传会在更多建立“亚洲一号”。

这话里有玄机。我的体会是,许多物流基地本就不仅仅是服务京东自身。若只服务自身,物流基地吃不饱肚子,浪费巨大。

 

这还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上面第一个问题,还是要强化开放平台的效应。不信继续看它几年,甚至几季,若是京东不想自己的股价尴尬的话。

 

我觉得,正是这两点剑走偏锋的纠结,持续影响、限制着京东运营视野的打开,它陷于所谓争霸思维力,导致整个公司沦为一种机会主义者的形象,低价驱动,刺激对手。当这种效应弱化后,就只好开始包装一些概念了,“新消费主义”不过是一个开始。

 

其实即便这个概念,也有些不伦不类。“消费主义”的本质是消费权利与欲望的自由实现,用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来说,就是消费面前人人平等,无物不可消费;消费是一种个人身份与符号象征,每种商品都对应着心理价值与相应等级,消费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仔细审视,以价格驱动的“新消费主义”根本还是在这个里面打转。它是在通过临时抱佛脚调动消费者的欲望,将一种急功近利的促销包装成一种所谓的权利与自由罢了。

 

相比下来,公众应该注意到了,这个“双十一”,阿里还未曾针对京东发布任何评论。根据我的观察与接触,阿里早就不将双十一纯粹视为一种促销平台,而正在将它打造成一个引领行业趋势的年度盛典,以及一个沉淀阿里技术与服务创新的窗口了。

 

用阿里一位高管的话说,要珍视“双十一”,不要强调交易额,因为它已经是一个品牌。

 

这就是京东与阿里对待“双十一”的思维差异:一个是急功近利的促销,一个是品牌塑造。

 

过去半年多,阿里收购了许多企业,为了IPO做了许多商业化包装,背后的基础设施也已经战略升级,并开始大规模输出,合作案眼花缭乱。但是,这背后的路径很清晰,那就是新的开放需求,也正是马云年初发布的未来10年战略的背景,即打通云+端体系,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

 

如此之多的技术与业务创新,需要一个集中的窗口展示,并沉淀下来,成为未来多年可验证、可持续的服务。“双十一”被阿里内部视为一种整合的时机,而不是促销活动。

 

这就是为什么马云早在年初就给今年的双十一定下了操作格局,要做到全球去,做成时尚舞台。因为,伴随着阿里IPO,它的服务范围将快速延伸到海外。早在两个多月前,阿里就紧锣密鼓的策划,推翻了许多功利性的营销方案,最终定义为国际化、平台化、无线化。

 

很多人只集中解读国际化、无线化,无可厚非。前者属于阿里迎合国际市场的举动,后者属于阿里对于移动互联网趋势的顺应。但在我眼中,阿里双十一的平台化,才更具价值,因为它是一种生态思维。

 

要知道,马云在IPO强调的几个词汇里,除了阿里文化、经营宗旨、社会责任、国际化外,就是这个“生态”词汇。

 

京东与阿里之间的差异,不在于执行力。刘强东打造了中国电商业里超强执行力的队伍,某年618前,内部打击苏宁的口号让人感觉鸡血般的竞争热情。但是,电商业的发展绝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种生态构建。这种生态也不仅仅是产业链内部,还包括社会、国家、国际化。

 

很多时候,当企业规模达到一个门槛,双方都无法真正打到对方后,左右它们之间竞争结果的,往往就是视野的差异,情怀的差异。在中国商业社会,“情怀”这个词被丑化了,但在我眼里,那种敢于宣讲情怀,并伴随执行力的企业,都已经展露伟大的气质。阿里如此,华为亦如此。

 

情怀其实就是梦想,梦想有通达现实的力量。有太多有关现实扭曲力场的案例与表达,乔布斯自然很典型,但我此处只选取圣雄甘地的一句话:“如欲改变世界,就让自己成为你所想见的改变。”

 

刘强东与京东不缺执行力,不缺无畏精神,但相比阿里,它似乎就缺少一种情怀与想象力。

 

我相信,刘强东与他的京东会继续扮演中国电商业核心力量,但是急功近利与情怀的缺失,会限制它成为真正撬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角色。

 

未来人们会深刻记住刘强东与京东的名字,知道一个斗士般的产业英豪,却很难从他身上生发出一种动人的力量,那就是超越与梦想。当然,除了刘强东与奶茶妹的爱情,这个算是传奇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