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字解:禁忌生发道德】

“君”字,你大概只知其用不知其本义。我给你解释一番。
《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说文》: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
《广韵》:尹,进也,又正也。于准切。《书·君》尹兹东郊。
所谓“尊也”、“治也”、“握事者”、“正也”、“进也”,这些特征,吻合君子道德,亦吻合人君地位。
日本学者干一夫,引述另一日本学者加藤常贤的论文《王若曰攷》(录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说,君子即“伊子”、“尹子”。君子的原型,是以驼背的、身材矮小者为基本概念。他认为,这与尹作为巫祝的神职功能身份有关,君子深知天命,它们身材矮小甚至驼背,不同于普通人。
非说巫师是拥有神秘力量的矮子,不太合理。当然,民间奇人,体貌上确实常常有异于常人。但人家孔子,据说身材高大呢。
我相对信服他的前半句。就是说,君子与尹作为巫祝的神职功能有关。他们掌握着通天神、承君义,驭民心的权杖。在绝地天通之前,他们是神权统治的关键辅助。甲骨文占卜信息多多,文字与占卜就与他们有关。
所谓“尊也、治也、握事者、正也、进也”,能体现出这种职位的威严与神秘。当绝地天通被打破之后,通神功能碎片化了,知识亦下移。普通的士族亦能靠人格修炼、通过熟习礼制,外加神秘职责的掌握,可以通达所谓君子之道。
你知道,孔子15岁便有志于学,精通笾豆之事。这技艺就是一种通神过程里世俗化了的仪式。孔子被视为君子、素王,终身就与“治也、握事者、正、进”关联。
君子亦被视为“群”子,你能想到孔子论诗时的“兴、观、群、怨”之“群”。它类似古代“比”字的发生学意义,也接近“风雅颂”里的颂的发生学意义。
《诗经》中,“君子”一词出现182次,覆盖61首诗,其中《国风》52次。可见,君子已经是世俗化后的形象,他已淡去神性,已落地人世间。
从《说文》尹字“从又丿,握事者也”,到君字“尊也,从尹从口,发号,故从口”,再到僵化的道德化身,也就是现在的“君子”,你能看出,“道德”是由宗教一般的禁忌中生发出来,成为世俗的约束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