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联手李斯害死公子扶苏后,又将李斯诬陷下狱。
李斯抗辩不止,秦二世真假难辨,迟疑不决。
赵高便让一拨佞党,轮流扮作普通狱史,故意面见李斯,李斯自又抗辩不止,向对方一一罗列赵氏罪状。之后,这拨佞党便立刻露出面目,以大刑侍候。如此情状,几次三番。
最后,秦二世在赵高建议下,亲自派了心腹去打探真假。李斯惟恐又是赵高佞党,就违心称自己有篡劝之罪。
秦二世感激地说,幸亏赵相明见,否则我下了死狱,云云。
日常也有类似事情,虽然不是宫廷场面,但情理应该不差。比如中学一个同学,我一直以为他很不错。虽然家贫、孤僻、敏感、尖刻,但梗直善良。有次他跟同学打了次架,将对方鼻子打破了,从此班里除了我,几乎没人搭理他。
我在与这大部分同学在一起时,经常听到他们贬低他,几次三番。比如小气,寒酸,尖刻,在小钱上不甚仔细等等。我开始一直为他辩解,后来明显感觉大家对我好象有了异样印象,好象我在有意为他辩解,跟大家不一类。
中学是讲求派别的,尤其是那种“舆论领袖”的派别,比如差等生与所谓好学生之间,似乎就有种距离感。后来,我在听到他们议论他时,就很少再出声,有时大家恶意地模仿他,我还不时搀和笑笑,后来也不自觉地模仿他,再后来大家认为我模仿的最棒,挖苦的最真实。
后来,我就感觉我失去了他,他再也不跟我说话了。高三开学他就退了学,我到现在都没见过他。
再有,如我之流,对党虽有好感,但绝非好棍一个,但是“保鲜”下来,反复几次左右顾盼,我现在遇到组织生活之类的场合,也会口口声声地表示,三个代表与和谐社会如何如何,一套一套的。
一件事情,正反往来几次,即使违了性子或意见,有时自己会模糊,麻木,然后不自觉改变了意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