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读现说

(2005-12-29 23:52:02)
标签:

杂谈

分类: 遗恨绵绵

   18世纪中叶英国有个名为哥登史密的作家,不甚出名,但有才情。《约翰逊传》作者包斯威尔如此评价(输一段):
       “以一个作家而论,哥登史密在文学上的才情与表现能力是无人能及的。他的心智象贫瘠土地上的肥料,对偶尔掷地其上的作物,长得很快,但却不够强壮,因为他的根扎不深,森林里的橡树无法在那里生长;然而幽雅的灌木丛与芳香的花朵都可以长得很茂盛。”
  
   事实上,包斯威尔是在拿约翰逊与他比较。他的意思是,哥登史密虽有才情,但只能扮幽雅,或飘浮表层的温馨。而约翰逊的才智则埋藏在土壤深层,有着强壮的生命。
  
    他们的作品我都没看过,只是喜欢约翰逊这个人。不过倒让我想到鲁迅与周作人。人们说,就小说来说,鲁迅略高一筹,而就散文而言,周作人远胜其兄。
 
    我一下将包斯威尔的评价套在了周作人的头上。
   周作人的散文确实简炼、亲切自然,将多种感情色彩融合为一种淡远纯净,似在创造物我同一。但是周作人的散文真正以现实变迁为背景的很少,即使有些战乱,国难背景,也似乎有意淡化,成为一种隐忍。
   不过,周作人并非一个清淡之人,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他的内心呈现一种反差,他营造的淡远世界其实是一种“易碎品”,从人文角度来说,是一种悲剧意识,而他肯定自知。
   从这角度来说,研究周作人似乎比研究鲁迅更有味道。在当时年代,他为什么营造这么一种易碎的世界?是人生涵养的自然流露,是对周围生存环境的耐性抗争,还是有意卖弄日常生活的机智,还是以对一种易碎世界的构造来对抗现实的残酷?
   如果是最后一种,我觉得周作人的智慧远与鲁远更上乘,他无为而为,展示的是一种道家精神,同样也有佛学内涵。但事实上,很多方面他并非一个清淡之人。他的欲望被掩藏了。《关于鲁迅》一书里,在一些琐碎的回忆里,他分明有着很多的欲望。
    鲁迅懂得斗争艺术,象《长明灯》、《药》、《故事新编》里多篇就充满了多种隐喻与曲折,艺术的成分非常多,但他更多的文章则是一种“以暴抗暴”的风格,尤其是杂文。他从不回避任何战斗机会。他的作品现实的内涵非常重,即便有些只是就社会劣根之一角发问,也是棱角分明,哪怕失去一些艺术成分。
    这也是鲁迅的现实影响远胜其弟的原因,他太了解传统中国人的劣根性了。而他又拥有那么多的善意,又那么好斗。他确实如同包斯威尔笔下的约翰逊一样,才智则埋藏在土壤深层。他悲剧的视角几乎贯穿所有中后期作品。他的强壮的生命力正是来自现实,以及与现实的搏斗。
    这样一来,有些自圆我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狗年到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