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三峡水电说开

(2006-05-27 22:05:31)
标签:

杂谈

       前几天,很多媒体报道了长江三峡水电站已近完工消息。不过,媒体强调这些电力大部分输往东部,有些不是滋味。
     
       一、
 
       每个人都知道,西部贫穷,资源丰富。而现状是:西部资源大量被掏空,成为东部养料。而东部对西部的支援,除了补贴,多集中于制造业转移,甚至只是名义上结对子。基本是在硬件方面,而人才流动基本为负。
   
       同样,中部资源在于农业,可是农产品价格多年来并没有提高多少。以我老家山东鄄城一带为例,97年的玉米、小麦价格与现在几无差异。而生产农产品所需的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械的价格却一年比一年高。
 
      前几天油价涨了,政府将原因归于“倒挂”说,对于国家这种牺牲西部省份利益的手段,没有提到如何补贴他们,他们能成为涨价的获益者吗?
 
      每个省的自然资源都是一省经济规划的核心、国家将他们的资源统统输送到东部,等于是在让他们为西部打工,只是他们没有进行空间移动而已。比如,中部是为东部做饭,西部是为东部炒菜。其中隐含的人力、物流等许多成本反由他们承担,当然更有未来环境污染的压力。
   
       事实上,西部虽然资源多,但百姓未必受益。我的宜昌同学告诉我,他们家那边山里虽然好几年前架起了电线秆,但到现在还没电。我的南疆一位朋友说,她家在博斯腾湖东,也只是刚刚通电不久。显然,西部的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他们自身并没有真正从中获益多少,这些资源与他们似乎并没有关系。
   
      农产品价格10年来没多少变化,输送到城市,倒成为附加价值非常高的美食。中部的农民来到上海,下一次馆子,他下个月就可能饿肚子。粮食价格不放开,国家这种强制力量的参与,让中部农民饱受痛苦,逐渐失去对于土地的尊重,成为城市游民。
  
      而东部却又将西部的自然资源、中部农业产品再加工,提高附加价值,反过来向西部输送,赚取两轮实利。
 
       如果自然资源价格、农业产品价格提高,东部将承受重大压力,需求将大幅萎缩,GDP将大受影响。
 
      台湾地区一直说大陆令它产业空洞化,这有制造业转移背景,可以促使台湾向附加价值更高的设计、服务、品牌营销升级,长看有利。但对大陆内部而言,西部、中部虽有资源,但只是充当东部材料厂,没得到真正利益。
 
       这种牺牲西部、中部利益支援东部,而东部对西部的支援远不够迅速的现状,长远来看,实在是杀鸡取卵。等到西部资源被掏空,人们也许会离开向东,让它成为荒凉;中部的农业压力更大,农产品价格低(我们家养一头猪,一年下来,与玉米等饲料相抵后,只赚30多元),农民已失去土地精神,正迅速向东迁移。在中国大规模集约化农业远未明朗之前,中部土地未来必定遭逢一个大量闲置浪费周期。
 
      而这种浪费的周期已经开始。我的家乡是中国经典的农村,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原来200多几个人的时候,村子的土地除了面积非常小的公共用地外,用于耕种的基本接近100%,但是如今,从村西十字路一眼望去,至少几十亩的土地已经荒芜,上面只生长着几棵杨树,我想,它们也一定感到痛苦、孤独。
 
      
       西部大开发的背后,隐藏着自然资源的省际掠夺战争。中部崛起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农业精神的失落,甚至中国农业的失落。
 
       这种掏空西部、中部,支援东部的发展模式,与所谓和谐社会本身就相互矛盾。
 
       二、
    
       作为东部材料厂, 西部、中部失去的不仅仅未来发展的资源动力,导致后劲不足,还将面临环境自然主义精神的失落。
 
       海德格尔曾为莱茵河鸣不平,他认为,人们在河上建造了发电厂,并不是说发电厂附属于河流,而是河流附属于发电厂,即流动的水、河流的长度与落差都是发电厂的零部件,只不过它比整个工厂看上去更长,覆盖的面积更大。
 
        那么,在现代技术视野中,长江与黄河等大河都已经成为中国水利发电厂的零件,作为母亲河的长江、黄河,它们的自然本性与历史传统正逐渐淡去这种神圣的意义。因为,它们已经沦为能量的提供者。
 
       大地已经不是母亲,而只是任人挖掘的矿藏与地产。河流不再是自然的风景与民族的摇篮,它已经成为水压的供应商。
 
        这似乎表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与自然自身的发展节奏是一种反比,自然发展的很多环节都将不可逆转,导致它那激荡人类心灵的美学部分永远消失,人类心灵的丰富性也将由此贫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暑天追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