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为一网友写篇关于八股文的学期论文,下周一给他。不想凑,又没怎么看过文体类的书,有些头痛。
八股文,我只是看过启功的那本书,残留在脑子里的是它的形式,至于观点,都是笼统,前人早就写烂了。不过,他只是要完成,并没有说要新观点,可以落到俗套里,反正是学期论文。
我暂时有下面的角度。
1、形式上,八股文的结构虽然不象古诗那样对韵律有死板要求,但形式的限定也非常严格,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只是允许稍微的发挥。这同样隐含着传统儒家的等级秩序与伦理规则,是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国文体上的体现。
2、从实用逻辑看,八股文倒非常适合教学实践,对于那些初学作文的学生,这个非常之好,但是一旦形成风格,又会限制你的发挥。事实上,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延续着这种文体的分析,比如习惯分析中心思想,习惯从形式上分析逻辑,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讲求层次,还有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等。
3、人性提升功能,八股文要求代圣人立言,要琢磨君子为人处世、经世致用之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着中国知识分子内在的修养,他们中绝大部分都积极入世,试图追逐圣贤之迹,并成为新的圣贤。这无疑有利于一个澄明社会的诞生,有利一个社会走向“善”,符合当权者利益以及社会稳定。毕竟,从个人修养上看,除了极端例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种精神还是备受现代人推崇的。当然,也有很多虚伪的家伙,比如严嵩,秦桧,和坤之流,他们实在该死;当然也有很多极端的例子,代圣人立言,容易蹈空就虚,造成大批的“山人”,于人世实际毫无补益。而那些终其一生,面无人生血气,死在八股文里的老书生,就更不是感性世界的动物了。
4、作为科举取士的基本手段,八股文最受人攻击的是,除了形式死板外,它的内容选题只限定在四书里,这样,那些饱读经书,汪洋恣肆、笔头灵动的反而无法忍受,他们也往往无法塌上仕途。不过,这种限定选题范围的手段,倒可以平衡人才选拔。
因为,虽然唐代之后,中国门阀、血统观念开始淡薄,但出身不同仍然可以直接造就不同人生。还有,如果考试范围太广,贵族子弟自然有钱买更多参考书,而穷人则进一步受金钱限制,因此,将题目范围限定在四书,对于穷苦有别的知识分子,至少从应试角度看,是比较公平的方法。这样穷人与贵族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大批底层平民翻身,走向光明,虽然只是相对的光明。而且,由于历史上的皇权者之间总是杀来杀去,他们总是期望有一种力量能够将自己的对手制衡住,而平民上来的官员也许正好可以充当这种力量。
这样,通过八股上来的寒苦民众,就成了当权者平衡势力的工具。
5、八股文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手段,确实死板,扼杀高人。但从艺术角度看,八股文毕竟也是一种文体,看上去比古诗还自由,表达起来也有很多空间,事实上很多八股文写得也不错,只是说,当权的人每年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才,如果象现在大学扩招,肯定也不会有多少知识分子骂它。
八股文有相当平衡的美感,至少那种收放、上下、左右铺展的手段同样可以传达很多社会内容,而且,从字数来看,八股文一般800多字,也能承载一定的信息量。
曾经帮澳洲一个小女生写过两年的学期与毕业论文,写好,她再找人翻译成英文。不过因为那是文学领域,我正好有好多种文艺理论框架对付,虽然有些刻板,但每次效果总是很不错,她最后轻松地拿到了学位。
不过,很多时候,我是不假思索地乱答应别人请求,最后也有爽约时,这会弄得双方很不好,而我又不怎么会耐心解释。比如去年夏天答应丈母娘一个朋友的女儿写毕业论文,关于音乐类的,最好是声乐,我就爽了约,很没面子。本来之前我为她写过一篇学期论文,关于音乐审美意识的,她得了优,跟我说,只要在那篇文章基础上改成毕业论文就可以。可我还是看了很多音乐理论书,只是还没等到有系统的思路,时间就来不及了,弄得现在见到她,心里还疙疙瘩瘩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