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过去,戴尔终于就“双核门”事件难得地表示了歉意。相比一年前的“邮件门”,此次似乎只是一首小插曲。因为,它看上去更象是一个简单的产品问题。
但戴尔惟我独尊的脾性却在再次暴露无遗。从上周到前天,它一直在辩解。媒体被它牵引着,一会说广告宣传出现错误,一会说代工伙伴捣鬼。而戴尔道歉时的解释是,两款处理器性能并无大差异,公司在产品说明上存在疏忽,今后将进行改正。
戴尔这种手法当然可视为个案,至少看上去它的解释并没留下口实。但事实是,这种手法已很普遍,而戴尔的解释越来越多而又大同小异,谁会否认它不是有意如此?
记者搜集了很多有关事例。比如,戴尔曾在《电脑报》登了一则广告,24寸液晶显示器标价4766元,而其官方主页上则为7366元。笔者问询时,800热线人员说,广告印刷错了,那是20寸的价格,并随即热情地向笔者推荐起20寸产品。戴尔一位公关人员当时说,这是工作疏忽,会迅速更正。但时至今日,笔者并没有看到它的任何解释。此外,以低价吸引消费者打电话订购,然后说缺货,最后借机推荐其他产品,更是出现多次。
因此,有理由怀疑,包括“双核门”在内的营销手法都是戴尔有意为之:即先以某种手段诱惑消费者打电话,下单,然后施以脱壳之计,借机销售其他产品。
更有理由怀疑,戴尔正在借助这种手法来变通直销。一个细节是,引起投诉的戴尔产品,基本上都是消费类产品。而业界普遍的说法是,戴尔直销更适合商用产品,面对消费类市场,戴尔直销有些水土不服、无能为力。因为,中国人更习惯于“货比三家”式的现场购买。
戴尔直销并非意味着产品可凭空到达最终消费者,它们之间始终有个嫁接:广告宣传。否则,没有联网的用户将无从下单,即使拥有电话也不晓得戴尔在做些什么。
因此,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广告功能、变通促销手法将有利于补充戴尔直销的短板。而在大部分中国人还未习惯于网络交易前,这种广告营销的变通变相地为戴尔创造了部分分销功能,使它在一个区域内,能迅速提升传播效应,类似于微型分销商。毕竟,面对价格与服务诱惑,人们总是眼前发亮。
事实上,戴尔直销在中国早有变通,比如业界熟悉的“大客户”模式。而在全球,它也正在努力补充直销的缺陷,比如它在美国设立了很多消费类产品体验店,虽不销售,但可扩大传播面。近日,戴尔消费类产品同样进入了中国台湾卖场。而戴尔中国暂时还没有这一计划。
大陆PC市场竞争之激烈也许是戴尔营销手段扭曲的背景。它目前在中国以及整个亚太(日本除外)的排名都是第三。在新联想、惠普的压迫,宏基、华硕、东芝等对手追赶以及英特尔台式机处理器价格补贴取消下,戴尔已经焦虑不堪。IDC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戴尔市场份额为8.5%,排在联想和惠普之后。而在全球,Gartner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戴尔个人电脑市场份额已从去年同期16.9%,下降至16.5%。
对于营销创新我们当然要付以掌声,但是面对戴尔种种做法,我们却只能给予鄙夷。因为,它正在借助消费心理玩弄中国消费者。但是,戴尔必将为它的这些小聪明付出代价,因为公众的信任不是可以无限透支的,而商业中的信任因素无疑正是直销模式的最大基础:毕竟,在网络下单时,谁都担心这钱出去后,能不能收到质量可靠的实际产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