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和团揭帖

(2006-07-06 19:57:23)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生涯

义和团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先。

男五伦,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产。

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球俱发蓝。

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神发怒,仙发怨,一同下山把道传。

非是邪,非白莲,念咒语,法真言。

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

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

折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这个揭帖完全就是清末社会图景,也是研究义和团的重要史料,其中隐含着:

           1、拳民起义缘由(鬼子闹中原,天主教传播、社会风气)

           2、盲目排斥外来文化(认为传教士行邪恶之事,眼球俱发蓝)

           3、起义时沿循的古老迷信途径(借助自然灾害起事,神、仙、咒语、附体等手段)

           4、宗教组织文化(神秘、严格的入团仪式、敬神、仙、号称刀枪不入的肉体、洗脑)

           5、反帝不反满(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与以往农民起义相比,反对外部侵袭(帝国主义)是义和团一大特色,但它却狭隘地认为,满清帝国仍是合理存在,可见延续几千年的大一统意识多么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就这么被冠冕堂皇地容纳下来。
 
       这种爱国运动的狂热与盲动令人难以置信。各种调动人心的迷信手段愚昧到极点,面对洋枪杨炮,他们却视自己为神仙,唱着类似揭帖的谣子,就可以刀枪不入。
 
       联军到达天津,准备进攻北京时,义和拳民说,他们将念起咒语,让渤海海水瞬间消失,让洋人的战舰全部搁浅:“大沽口外长一土龙,纵横数十丈,海翻见底,洋船皆不得进。”后来,洋人进攻了,义和团抵挡不住,对帝国政府说,只能将洋人“团”住,但是只能“团”6天。
      
       但是这种盲动在转好的天气面前,却是那么不堪一击。义和团发起的原由,除了洋人施暴,西方宗教在中国弥漫、以及大清帝国的腐朽外,还有帝国的自然灾害。晚清后50年,官方记载的受灾地域达1.81万州县次。而义和团最初的发起地山东与河北,受灾最深。其中,1898年黄河东阿地段决口周围数县顿成汪洋。其他蝗灾、大旱、地震更是奇怪地多。仅安徽、陕西、山东旱灾,就死亡1000万以上。
 
     
山东义和团的消散,就是一场雨。1900年4月,山东下起大雨。长期遭受干旱的山东农民纷纷脱下义和团“团勇”装束,走向广阔的田野。他们又迅速成为帝国最为温驯的良民。河北就没有下雨,所以,河北农民几成了后期义和团的主力。并延续了两年。

 

       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当时对外交大臣说,气候如此不可预期,对义和团来是天赐良机,贫瘠的北方农民做出如此选择不足为奇,“我相信,只要下几天大雨,消灭了激起乡村不安的长久的旱象,将比中国政府或外国政府的任何措施都能更迅速地恢复平静。”这位公使还是相当了解帝国农民的心理。
 
       当然,慈禧太后更了解帝国农民的危机,所以就让他们充当反帝的炮灰,在确认无法抵挡洋枪洋炮屠杀后,再大义灭亲,主动杀戮义和团。
   
        义和团反对天主教,让我想起小说《崩溃》,这是齐诺瓦阿切比以后殖民主义视角写成的一部小说。在反抗方式上,主人公奥孔克沃是一种古典的英雄主义,有些浪漫的悲壮。比如他只砍了两刀,白人信使的头颅便瞬间落地,而他期待的部落反抗却没有出现,大家四散逃窜,部落最终崩溃,奥孔克沃清醒之后,在部落文化与宗教矛盾中自杀。而义和团则是一个群体,它自始至终都没有清醒。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帝国农民的举动仍被冠以“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等调动情绪的字眼。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被爱国主义包装、美化了的愚忠。帝国的农民自始至终都是被利用的工具,他们被自己的愚昧利用,更被帝国政府利用。做任何假设已毫无意义,但假如义和团不在帝国政府招抚、收编下独立抗争,会是什么样子?
   
        要知道义和团运动晚于洋务运动近30年,后者同样被后人视为一种社会思潮,但是,30年过去,竟然没有在帝国的农民中间沉淀下什么,可见洋务运动的影响之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