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汉字学批判》之批判

(2006-08-20 20:09:53)
标签:

杂谈

    昨天买了一套《中国汉字学批判》,作者是个业余研究者,名叫唐汉,他想从甲骨文角度还原现代汉字的意义与逻辑。我觉得是个好角度,就买了,结果读了百余页,荒唐见解竟然如此之多。
 

     我整理了至少60多个荒唐的释义结论。先写它几个,边读边写。

 

1高、尚、京

 对于“高”的解释,唐汉认为,“高”是男性勃起的生殖器。下面的三面框是男性的双腿,上面是勃起的男性生殖器,下面的“口”表示,睾丸。 

此外,大家知道,男性睾丸有两个,“高”字里只有一个,唐汉以形索义的解释明显牵强,难道他还想说,上古的男人与现在生理结构不一样?

  事实上,甲骨文中,“高”字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楼台重叠形状,唐汉的观点太过偏狭。也许只有他能想到性问题。

      而“尚”字,他的解释就更离奇了。他说这是仰面朝天的女性身体,上面三个点是乳房与肚脐,中部与“高”一样,是两条腿,不过是女人的两条腿,中间是女人的生殖器形状。

 甲骨文上,尚上面是有三笔,但并不是三个小点,其中一笔还与下面连在一起,绝无引发女性身体之随机联想。

 许慎《说文解字》对它的部首分析应该是合理的,他说,“曾也。庶几也。从八向声。时亮切。”当然这个意思的解释有些模糊。再进一层说,“八”为“別”义,即分別相背之形,与“八”有关的字体,多有“判别,分别”意义。但是,"向"是象形字,从宀( mián),从口。“宀”是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许慎将它看成会意字,应该说还是与窗户有关。但许慎毕竟没看到过甲骨文。有的学者将它解释为“赏”,即酒器形,表示举杯致敬。现在,"尚"的各类意义与解释确实没有反映出它的原初本义。

 但唐汉的解释更不能令人信服,躺倒的女性身体,他没有给出任何古籍的用例,只是为解释而解释。而且,即使是男女性的生殖器,我想许慎《说文解字》创作的年代,去甲骨文未远,对于文字的感性认识应该比现代要强,为什么“高”与“尚”,或者“高尚”一词丝毫不见男女性生殖器的意义延伸?没有任何用例?

还有“”字。甲骨文形状象是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面尖顶,下面同样是个三面框,里面是连接的一竖。唐汉的说法是:下面是两条腿,男人的两条腿!两条腿之间的一竖表示,精液从这里射出。

唐汉同样没有给出任何例句。

我想,作为原初义,总有它强大的词义延伸能力,为什么那么多典籍里没有印证唐汉的解释,难道这些词义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断裂?

真他妈的凿空。我相信唐汉确实仔细看了甲骨文的文字,但是也许只有他能够将性与实际联系上,然后凿空到如此的地步。

  

  2、不

  “不”字的甲骨文形状是上面一个“三角”,下面三斜。唐汉看到“三角“,依然不忘记“性”,他认为这是女性的生殖器,属于“阴毛的倒三角形”。而下面三条弯曲的竖线强调了女性经血的流淌。

    靠。怎么会有这种思维定势。见到“口”、“三角”都会想到这里。

    实际上,“不”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非标准的三角形,就象一朵花,而下面就象花蕊下垂的形状。本义应是花萼。《诗·小雅·常棣》云:“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倒也有些牵强。许慎说,“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方久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应该是一种飞行的状态,但许慎没有说明。

 

3、再如“夕”与“月”。

唐汉认为,两字的区别是,月比夕多一点,呵呵,夕是黄昏,光线不够亮,所以少了一小点,而月则因为够亮,所以多了一点。

靠。实际上,在甲骨文中,月并没有比夕多一点。只是夕就象说文里说的,“莫也。从月半见。凡夕之属皆从夕。祥易切。”

 

4、“胡”字

“胡”字,说文的解释是,“牛颔垂也。从肉古声。户孤切。”即脖子下面的肉。唐汉再次凿空说,胡从古从肉,其中古字上面是“十”,下面是口,本义是说出以前发生的事情。他继续说,胡是西北游牧民族身上的狐臭,指他们身上不时散发出的牛羊气味。所以后来就指胡人。

他认为,“湖水”的“湖”是指“有气味的水泊”。可是典籍里并没有任何解释说,这是有气味的水泊。《说文》的解释是“大陂也。从水胡声。扬州浸,有五湖。浸,川泽所仰以灌漑也。户吴切。”只是说是大面积的水域。

照他这样的说,“面糊”就是有气味的粥了,“葫芦”就是有气味的一种蔬菜了。靠。

唐汉接着说了一句更厉害的解释。《诗经·豳风·狼跋》中“狼跋其胡”一句意思是“狼逃离而去,留下了狼的腥膻气味。”理由是,狼脖子下面根本没有什么肉,不可能踩着。

当然,不能说前人对诗经的解释就一定正确。但是,唐汉这种解释完全脱离的原诗,诗的本意义是讽刺一个心宽体胖、脑满肠肥的贵族人士,说他胖得象老狼一样,走路不方便,一起一伏。

如果按唐汉的解释,“狼跋其胡”后面一句“载疐其尾”将解释不通。

不过,至于为何称西北古代少数民族为胡人,我也不清楚。但是,我是不敢象唐汉这样胡说八道。

 

 

唐汉还时时卖弄自己浅薄且业余的哲学本领。他认为,唐兰先生之所以出一些错误,是因为他没看过黑格尔与罗素的著作,缺乏对形式逻辑学、辨证逻辑学与系统逻辑学的理解,他认为20世纪的文字学者哪一位认真读过黑格尔与罗素的著作。

 这种观点简直荒唐透顶,王国维不但研究过西方哲学,还在红楼梦中套用过得德国叔本华等人的悲剧理论观念。至于罗素,王国维仅比他小五岁,属于同一代人,看不到他的书也很正常。但是,中国古文字学研究原本就延续着归纳与逻辑的方法,如果如唐汉所说,研究古文字说,非得先读好西方哲学,那么中国至今想必仍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

唐汉对历史其实有些莫名地无知,他认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始自汉代,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便已经具有了这种观念,而且成熟度较高。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成为公论,最为信服研究例证就是河南南濮阳西水坡M45墓,其中的墓主周围有苍龙、白虎,而且脚前方还有一个北斗的形状,经测定建墓时代在6500年前。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正是古方位的指称,《三辅黄图》中说,“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定四方。”而北斗则是天穹的指称。《尚书·虞书·尧典》开头讲尧待天下太平后,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随后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推广文明,这就是最早的天圆地方的理论和实践。

而唐汉的观点应该来自东汉张衡的浑天说,后者认为“天如鸡子”。

 

这种书不读也罢。听说他接下来还要搞古音,不知道《中国汉字学批判》中为什么一处也没提自己的音韵学功底,却几处搞错了音系的概念。

 

    不过,这种杂家却总能以新奇的观点博得大众的赞赏,并且往往打一抢换一个地方,因为,变动生存是它立足的基点。人们往往很喜欢他们这种标新立异,但也往往被他们牵制,不自觉地成为一个盲目的排斥者。唐汉或许比我们一般人文字学知识好一些,但远不够扎实,他这种剑走偏锋的研究学风需要警惕。

    从他的书出来后的反响,也可以看出一些眉目,他请了三个人来写评论,但都不是文字学专业的研究者,而且书评有些不着边际,而且都是网名,没有真实的署名。

    我相信,接下来,肯定会有人狠狠地批他。当然,唐汉的工作确实也提出了很多问题,那就是现代汉字的原初意义不应该限定在对于《说文解字》的源流里,毕竟这是金文系统,应该就甲骨文本身来梳理汉字的意义、声音即形体的流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