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续》、《——补》之类的东西堪称精品,也许并非“续、补”本身不力,而是读者心理原因。假如原著足够玩味,“续与补”就很难超出狗尾续貂之嫌;而假如原作一般,那续与补就更容易得负分:既然原著都这样了,想必越补越差。
不过,昨天在来回的公交上读完了清人董说的一本小书《西游补》,感觉非常不错。无论结构、解构与反讽、时空错离、还是内涵、想象力等要素,都能与5年前风光无比的《大话西游月光宝盒》媲美。
作品重构了“火焰山”之后的幻景。由一尾鲭鱼设置了复杂的迷幻,悟空入情而破情根,其中第10回“万镜台行者重归葛藟宫悟空自救”非常有哲学韵味,行者幻景之中忽然悟到自身真性情,盖“救心之心,心外之心也”、“真心却自明白,救妄心者,正是真心”。
而孙悟空看到唐僧为情所困,与小月王对酒当歌的幻象,心中的波动,充满了美感与张力。在他自己被一出戏揶揄成“孙丞相”、最终成了罗刹公主的丈夫而又不自知,生命可谓错离,而它作为神通广大的神仙,却也无力改变,无法看尽幻境,这种痛苦心理最终被虚空主人点破前的一刹那,足以让读者面对青青世界,流下人间世俗的眼泪。
我觉得这本小书充满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有些普遍意义上的悲剧色彩。董说写它时,年仅仅21岁,但思想足够老练。风格类似《大话西游》,庄严在于戏谑,拍成电影,应该会有市场。它表面是“神”的喜剧,实质是“人”的悲剧,正是由于神与人之间的界限与反差,创造了爱恨与得失的错离,神的眼泪才感觉有价值。
作者似在借反讽明清之际的社会心态。孙悟空捉弄奸相秦桧一章,显然是在嘲讽满清入关时那些变节投降的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