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前有座山》中的文化隐喻

(2007-09-29 23:52:11)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生涯

2000年旧文一篇,贴来再看。曾经对民谣很有感触。

………………………………………………………………………………………………………………

 

隐喻,作为语言学手段,可以用来引导对事物的深层理解。面对流传广泛、年代久远的儿歌、民谣、传说,我们确信其中显现了它们所产生的民族的古老品格、已然凝固的形象内涵,一切意义都是相对的,仅仅在于它们存身的文化语境中才恰当且有效,典型的汉族民间故事必然有着对应汉族传统文化的隐喻意义。本文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从前有座山》为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

 

我们以为,这个简单的故事运用了层层深入的隐喻手法,可归纳为:物象隐喻——事件隐喻……文化认同(“……”表示文化内涵对前两个层面的渗透)。这个故事包括了几个主要用来隐喻的物象,从中可窥汉族传统文化特质。

 

山。山在世界各国文化中都扮演着崇高而沉重的角色。中国地域辽阔,各种地形皆十分丰富,高山在中西部多见,东南部亦有不少丘陵,对于生于科技、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的人来说,山是一种颇难超越,颇难战胜的障碍,因而产生敬畏。《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莫能至,心向往之”之句;先秦已有“愚公移山”的传说,结局依然有赖于天神的相助;《西游记》中不守规矩的孙悟空被镇于五行山下;敦煌变文《目连变》中有木连劈山救母;《白蛇传》里的白素真被法海囚于雷峰塔下(其中的“塔”的形象似于山,镇压异己的作用也与山无异)。西方的西绪弗斯神话也隐喻了对山的恐惧和景仰,西绪弗斯一次次推石上山,石头一遍遍滚落山下,对人类无助的困境和惶惑的心理做了形象的描述。

 

山,以及其他伟岸的自然物,比如江河湖海,都对人类有着特定的震慑力。这样也就构成了自然法则在人类心理中的分量。宇宙自然,以及以其天成的巨大力量在人类心目中划定的禁区与非禁区意识,成为相同故事发生的固定场合和规范,往往又对将要产生的故事提供着习惯模式的影响,所谓“天人合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弱小的人对强大的宇宙自然的顺从。所以在《从前有座山》中,山的隐喻意义重大。

 

庙。从人类总体的文化隐喻倾向来看,建筑物的造型、种类通常能清晰标志某一时期普遍的文化性格。比如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洋溢着诡谲的异教氛围,体现了传统与异端的杂糅,而哥特式教堂则体现了对天国的虔诚皈依。因此相对于山而言,庙,则有着更多的人工气息,隐喻了理性的规范。这层规范,既来自儒家的理学,又来自佛家的隐忍之学。除了对自然的顺从外,中国古人与外部世界的素朴统一的关系还表现在个体对社会群体的依附上。对于主体的人而言,物质的宇宙自然是客体的方面,对于个体的人而言,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群体也是客体的方面。古人与社会群体的主客关系也有着较大程度上的依从性。古代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衡量主要不是依据于才能智慧、劳动创造以及对人的自由本性的认识,而是所谓血统、出身、门第、等级等,个体淹没在社会的抽象的共同性中。要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首先就需要灌输给整个社会一种理念,即社会的抽象共同性是所有人天生“应该”遵循的法则,在它的下面,细分出各种条目,供人恪守。而《从前有座山》通过“庙”的隐喻,揭示了儒家温柔敦厚和务求持平的理学观念,以及佛家忍辱负重,以求来生解脱的生命准则给汉民族心理的深刻影响。“庙”给整个故事制定了准则,故事主人公,即和尚,是受制于庙这个“社会环境”的。

 

和尚。中国古人对于宇宙自然比较顺从,基于自然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持着仰仗自然赐予的情感态度,其思考反映了与宇宙自然的素朴统一关系,投归自然,生命融于自然的律动,个体消解于虚无,主体能动性消散于对万物的无所为的认同。这种关系导向了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和尚”,可谓古人无为心态的形象显示。这是一个遁世的职业,中国人心目中,僧道教义常常杂糅,无论和尚、道人,最被国人认可的是这些职业的隐逸性质,所以故事的主角被设定为和尚。和尚的社会责任比较少,古代的死囚犯只要愿意出家做和尚,便可免罪,这一点不同于西方的罪孽与救赎,却又有些许相近之处,这种免罪是由于对死亡的恐惧,而非对于宗教的诚笃。和尚以化缘为生,可以闲坐说故事。这个隐喻形象,体现了国民的出世理想。同时,和尚的形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隐喻了在“山”的传统规定下,遵循理性范式而行动的众生。而“老和尚”与“小和尚”两个角色拉近了时间的距离,将“老”和“小”的时间差异抹杀,基本置于同一语辞平面,他们的角色分工并无个人意义,更隐喻了凝重的理性规范(主要是伦理规范)对个性的扼杀。

 

其次谈及《从前有座山》中的事件隐喻,及其文化指示意义。

 

故事前提的隐喻。“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三个“有”字动态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前提,夸大语言习惯和世俗生活中固定应有之物的陈设,代代相传之事之物,已经丧失原先固有的言语意义,只留下类似和尚念经的事件框架意义。

 

这个前提的音节节奏也很整齐,运用了顶真这一修辞格,如同和尚念经、敲击木鱼,准备把听故事的人引入昏昏欲睡的习惯状态。

 

轮回的隐喻。“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似乎颇受佛教轮回观影响。西绪弗斯推石上山,又接受石头滚回原地的打击,又推石上山,又接受打击,直至无穷尽。普罗米修斯因为为人间盗火而受罚,拘于绝壁,老鹫屡屡啄食他的内脏,食完又生,生而又食,食而又生,生而又食,直至无穷。另一个受罚的神,被禁于齐膝深的水中,头上是苹果树累累的枝条,他又饥又渴,弯腰去喝水,水便退下,伸手去摘果子,枝条便升高,周而复始,无穷尽矣。这几个情节重复的故事,较多地隐喻了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意识,而《从前有座山》中叙述的轮回,体现了佛性超脱对国民性的浸淫,老和尚反复讲述一个连环套般毫无信息量的故事,耐心而乏味,并不象前面所及西方循环故事那样充满焦灼和悲剧感,隐喻了对俗世周而复始、无意义事件的妥协。

 

讲故事的隐喻。中国传统式的讲故事一般不把自己带入,或者仅仅在故事头尾述及故事来源、述者点评,《从前有座山》就是纯粹的第三者叙述,就连故事中讲故事的老和尚,也是以不带感情色彩的语气,反复叙述毫无趣味的所谓故事,这个故事更多地被看作笑话。以这样的方式讲故事,有着无庸置疑的旁观者意识,实际上也符合和尚对世界的旁观身份。和尚以冷漠的态度转着圈讲故事,隐喻了中国国民心态中对与自己无关的事物的冷淡和超脱,正是这种冷淡和超脱使得个人在抹杀个性的仓皇中,尚能保持个人的特征和独立,这一点成全了老庄的审美理想,武侠小说中的高人,常说出极为冷漠尖锐的话,其意义或许等同于老和尚讲故事的隐喻。

 

相对于西方故事中旁观叙述而言,《从前有座山》老和尚讲故事的隐喻中悲剧感要少一些,一方面是老和尚式的大智慧化解了冷漠的悲哀,另一方面由于汉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较多宗教杂糅,而缺乏排斥功利的宗教膜拜。然而这个隐喻放在我们面前时,在沉默无为之智慧的感染以外,依然散发着淡淡的寂寞。“山”所隐喻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积淀,“庙”所隐喻的儒家理性规范、佛家修行劝说,约束了和尚与世人的行为,阻止了理想的实现,只有去百无聊赖地讲故事,而且只能讲述“从前有座山”的故事。这个层面上的悲剧感是属于汉民族的。

 

作为一个极为普通的口耳相传、历时很久的故事,《从前有座山》不仅仅是个理所当然的笑话,而且隐喻着中华文化中儒家理学、释家轮回、道家超脱思想的长期杂糅、积淀,研究此类故事的深层隐喻意义,有助于对汉民族文化心态的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