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阅读生涯 |
《史记》中,名将白起太过性情。他的死,是一个经典的性格悲剧。
昭王怨恨他在围攻赵国邯郸之战中,称病不出工,于是赐死。而白起一直坚持当初自己在围攻邯郸之战上的军事判断,即: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且看昭王使者送来那自裁之剑后。最后的时刻,一种复杂、矛盾的心理: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他没有提到自己为何必死的真正原因。表面看,他确实是在坚持自己的军事判断,毕竟,其后所有军事情势几乎都依照他的判断进行,秦攻邯郸时机不佳,屡次遭受挫败。但是对一个急欲称霸的王国来说,个人的价值哪里抵的上“大一统“的风光。他几次三番直接拒绝昭王军命,以及后者派去的相应侯之邀请,显然辱没了王国的尊严。
他将死归于“长平之战”。因为自己使用欺诈手段,活埋了答应投降的40万赵国军民。大概他此时心怀有悲天悯人之感。
但这理由实在不够合理,毕竟战争兵不厌诈,而且在长平之战前,他已经多次使用奇计,成功得手,同样搀杂了欺诈。
而且,即使明白老之将至,心怀悲悯,于战争已经疲惫,开始变得平和,但是,同样,长平之战前,他攻城掠地,早已杀人如麻,何来善心。
不看攻城战,且看他直接主导的血腥屠杀:
A、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
B、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C、
D、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由此与范雎结下梁子,他不愿范雎来主导宏大的征服战。因此,在此后围攻邯郸中,死活不出力。而按常理,即使军事判断正确,此时不适围攻,但作为将军,至少要维护国君尊严,保持团队士气与和谐。但他没有做到。而且,在五大夫王陵围攻惨败后,反而在一旁冷言: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这显然严重伤害了昭王的尊严,毕竟他之前至少三次亲自请这位将军出马,而他坚决称病不出。大敌当前,国君军命无效,白起不死又能怎样?个人的私利如何能长久拥有并延续呢。
“白起王翦列传”结尾,司马迁照旧来了一个一贯的“太史公曰”:
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很简短,但是点出了这位将军的性情,过人的军事才华、内在的自私以及对功名的热衷。能称出奇计,贯三军,却“不能救患于应侯”,不能与一个不欣赏、嫉恨的政治对手相处,不希望被辱没。
显然,他多次直接拒绝赏识自己的昭王的军命,不是有意伤其尊严,而是满足自己在辉煌军事上的一己虚荣,希望借助战争不利,验证他的正确判断。
将军白起死于性情,但是,抛开国家责任等概念,从世俗角度看,他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毕竟以奇特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