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得佩服苹果。无论任何产品,上市前甚至后销售成熟阶段,总能吸引大批人狂热炒作,似乎只有三年前中国人排队买房的壮观才能媲美。甚至上海市静安区著名的报纸《第一财经日报》都无限跟风,追踪价格、市场趋势。
苹果确实有魅力。它每年甚至每两年才推出一款重头产品,多年延续,早已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了消费欲望盆地。它的产品无论PC,还是ipod,还是如今的iphone,诞生的每个环节,比如设计、材料选择、生产、销售价格的定位,都充满了无限激情。虽然它的产品功能、使用习惯并非最好,某些方面甚至还很反人性化。
苹果卖的不是产品,也不是单纯的体验,而是一种略显奢侈的梦想。它总能调动最大范围的人群注目,而让其中最坚定的一小部分人掏腰包,满足他们的独立、虚荣、自尊以及有点莫名的荣耀感、精英意识。在他们眼中,苹果之外的产品意味着粗制滥造,附加值低,简直就是丑陋的代名词。
但是,再伟大的苹果毕竟也只是一颗苹果,它能引发梦想,创造传说,它自己却不是传说。它扬起的无限激情与消费动力,并非全部来自苹果与产品本身,而是公众的消费心理与商业情怀。面对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面市、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时代,他们早已产生叛逆、抗议心理,而苹果及其产品则成了他们叛逆心理的寄托、依靠,简直成了大工业时代、商业社会心灵空虚的庇护所。
市场毕竟是市场,商业也毕竟是商业。这颗苹果虽然让众多人做梦,但是真正消费的却是很小一部分,你可以举例说,苹果增长了多少销售额,但苹果品牌外的产品创造的市场,才更为广阔。
从这一角度看,苹果之所以能够持续创造梦想,正有赖于其他品牌持续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没有它们,苹果将同样沦为丑陋角色。这也意味着,如果苹果想继续创造激情,它仍必须将自己局限那部分独立、虚荣、自尊以及有点莫名的荣耀感、精英意识的人群。相对整体公众,他们仍是一个小众,虽然是一个利基的群体。
如果哪一天,苹果产品线大大丰富,上市速度比对手快,象上海静安区的伟大报纸《第一财经日报》也去追踪报道,飞扬激情的话,即使品质、产品价格未降,那也很可能是苹果没落的开始。
如果哪一天,苹果的人们出来说,他们的笔记本销售数量已经超越了惠普,或者数码超越了索尼、手机超过了诺基亚,那我要建议的是,离开它吧。
因为,一个大工业时代,一个高度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对应的同构市场是最广阔的大众群体,而大众群体永远是苹果的敌人。苹果与大众群体之间,需要保持若即若离,即在撩起他们的欲望之时,要不断往他们心里泼凉水,保持一定距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