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断断续续读着巴金《随想录》。看到他回忆大哥、三哥一节(102节),写到三哥之死,面临遗体时,他没有一滴泪水。忽然想到,父亲99年春天去世、我从上海奔丧回家的时候,也没有一滴泪水;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为祖母送殓时也是没有一滴泪水。
巴金将感情压在了沉重、冷漠的笔调之下,与《随想录》整体寓意一致,语言了透着强烈的孤独感。
我那时一滴泪也落不下,并没有强忍的悲痛,当时只觉得周围人群离我极远,仿佛不存在,我在麦田里仿佛感觉到父亲在与我打招呼,让我注意脚下生长的麦子,我甚至还发过呆,走过神,有一阵子,我身旁的二叔叫我几次都没有听到。不过,就在送葬的人群向回走、准备吃饭时,我无助地大哭起来。
这好象与魏连殳有点类似了。大家哭他不哭,大家哭完走散时,他从草荐上起来,忽然流下泪,接着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我哭不出的背后,当然没有魏连殳的时代内容,那是鲁迅先生的笔力所致,觉醒后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深沉的孤独。于我来说,可以自我安慰的直接理由是,大概此前6年,当父亲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泪水慢慢流光了吧。当他在我高考前半个月病瘫后,有几个月,我几乎每晚都是泪流满面。之后,除了心里逐渐升腾起对母亲、哥哥、妹妹更多挂念之外,一切似乎都慢慢平淡下来,每次回家,看着父亲的脸,并没有多少悲痛。
但是,一瞬间,让我想起这些,大概也有它相通的情感在。生者距离死者的路途并不长,余生之痛同样短暂,只是人之孤独感有时深不可测,相对病与灾难,它令人绝望的时候更多吧。暗夜骤醒时,我常常不自主思考生死之意义,那种强烈的孤独与挂念确实让我无可自拔。
巴金将感情压在了沉重、冷漠的笔调之下,与《随想录》整体寓意一致,语言了透着强烈的孤独感。
我那时一滴泪也落不下,并没有强忍的悲痛,当时只觉得周围人群离我极远,仿佛不存在,我在麦田里仿佛感觉到父亲在与我打招呼,让我注意脚下生长的麦子,我甚至还发过呆,走过神,有一阵子,我身旁的二叔叫我几次都没有听到。不过,就在送葬的人群向回走、准备吃饭时,我无助地大哭起来。
这好象与魏连殳有点类似了。大家哭他不哭,大家哭完走散时,他从草荐上起来,忽然流下泪,接着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我哭不出的背后,当然没有魏连殳的时代内容,那是鲁迅先生的笔力所致,觉醒后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深沉的孤独。于我来说,可以自我安慰的直接理由是,大概此前6年,当父亲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泪水慢慢流光了吧。当他在我高考前半个月病瘫后,有几个月,我几乎每晚都是泪流满面。之后,除了心里逐渐升腾起对母亲、哥哥、妹妹更多挂念之外,一切似乎都慢慢平淡下来,每次回家,看着父亲的脸,并没有多少悲痛。
但是,一瞬间,让我想起这些,大概也有它相通的情感在。生者距离死者的路途并不长,余生之痛同样短暂,只是人之孤独感有时深不可测,相对病与灾难,它令人绝望的时候更多吧。暗夜骤醒时,我常常不自主思考生死之意义,那种强烈的孤独与挂念确实让我无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