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工”即“鲧”的两个小疑问

(2009-05-06 20:39:51)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生涯
童书业先生说,上古的共工、鲧属于同一人,论证的过程除了两人经历略同(尤其治水方式)、结局悲剧外,还有,共工即鲧的分解之读。
从我最近集中阅读的史料看,我认同老先生的观点。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共工即为鲧字在上古的“反切”。如今读起来,也是非常象。
但有两个小问题:
根据我所读过的上古音知识,上古的“共”与“鲧”虽同属“见”母(声母),但两者却分属不同的韵部。“共”属“鍾”部,“鲧”属“魂”部。即使以反切二字中的“工”字来对应“鲧”之韵部,也不适合。因为,“工”属“東”部。
当然,口语中的发音,与标准的学理中的发音,肯定带有地域特色,即使上古,各氏族、部落之间能够交流,也肯定存在发音差异,就如同今日中国有7大方言区一样(也有人认为是8大)。“共工”与“鲧”之间的差异,也许并不非常明显。
但第二个问题是,两人除了治水之外的经历大有差异,且活动范围也不一。
《尚书》首章“尧典”便提及鲧,帝尧说他违逆帝命,危害部落。带有全知全能的口气,一看就知道是“鲧”神话成熟之后的评价。《尚书》“洪范”篇则说了鲧治水不力;《山海经》中,帝记恨他偷窃息壤以堵洪水,便要了他的命。
共工并无这些,只是在治水方式上类似而已。比如《国语》说他“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至于《淮南子》记载的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的传说,鲧是没有的。如果同属一人,上述经典史料中却无对鲧的记载,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而且,《尚书》“尧典”,帝尧提拔人才那段,同时提及了共工。欢兜推荐他时,帝尧说,此人“静言庸违,象恭滔天”,意思说,这个人很会说话,但内心邪逆,表面恭敬,事实上冒犯尊上,未提其会治水一字。而且,尧对此一岗位的要求是“若予采”,即能按他的意见办事,而不是治水。
而且,《尚书》语言比《国语》要苍奥古朴的多,一般认为成书时间更早。既然作为第一部史书都没记,后来的史料在它基础上增饰,包括《史记》中的记载,将两人视为一人,还是挺有风险的。
可能,重叠的原因在于,上古各部落,甚至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关于治水与人类诞生的过程多有类似,与水的对抗以及命运选择,也有雷同。也许,作为两位治水不力的先生,共工与鲧是不同部落中的创世神话的杂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魔术
后一篇:自粤归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