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书托带花边伍百元又七四边(商码)壹竿元应如何解读!?

中式红条封由石陂张浦椿书柬附托水路信客邮递的银信(现金),上书“XXX伍百元,粉干拾五斤,烦带横市/泉昌兴钱号收启”。内附函“耀伯大人福安启者遇石陂街肖世昌宝号来店办货托其带归七四(商码)白板花边伍百元均有侄条印封好,只有壹百元刘吉昌条封固(三处盖有印章)。又附粉干拾五斤至照查收,登入兴庄(即泉昌兴)……侄今带七四边壹竿元,由张家渡送吉。十六早晨望商旺兄来吉,切切勿误/壬三月十三早由石陂张浦椿字”。伍百元大洋银元在清代不是小数,壹竿元应是壹千元银洋,“七四边”指银元纹银之间兑换率,壹元银元折合纹银七钱四。壹封银信内记录洋银壹千伍百元在晚清是一笔大数目,现洋携带甚重(附图一A)。此件发自壬年三月,应在清咸丰壬年还是同治、光绪壬年难以界定。
注一:此处石陂现属宜春市,横市指吉安市西南横江渡非赣南横市村,泉昌兴钱号在横江;张家渡在吉安市南,水路抵吉安。
注二:花边即银元,外国银元的别称。当初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中铸头像,四周有花边,故名。这批封与信件中银元一概称呼为“花边”,有的甚至仅称“边”即代表银元,而不称洋元或英洋,应是江西民间与商界的习惯称呼。在15世纪,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的“本洋”和西班牙银元,是流入中国的第一批外国银元。起初在福建、广东沿海使用,又叫“番银”、“花边银”。乾隆、嘉庆年间,海禁渐开,外贸日趋繁盛,外国银元种类增多,流通范围也日益扩大,以下不另说明。
图一A、中式红条封由石陂张浦椿书柬附托水路信客邮递的银信,“边伍百元粉丝拾五斤”、“侄今带七四边壹竿元,由张家渡送吉”。
后一篇:慈城XX信局”

加载中…